Part one:让你难过的地方,也会让你获得安慰
三天的白班,两个夜班;这周过得相对轻松一点,遇到了不懂的地方就会去请教;偶尔也会感到胜任的自如感。
有些曾经让我非常紧张的部分,现在已经能够应对了。联想到导师的一些话:对于一个考生而言,成绩是个指标,衡量高下,结果直接影响对自我的判断;可是如果把它当作一种反馈呢?每次呈现都作为一个修正自我的机会,如此一来,不但看到了希望,也会找到方法。想想看,这个道理可以推而广之,比较是指向改进方法的,而不是一个结果,尤其是在自信心严重受挫的时候。
值得纪念的是昨晚在处理工作的时候,有位咨客表示了感谢,也给了我信心“大多数人还是通情达理的”,他们有可能是坏情绪的来源,也有可能给予自己极大的安慰,每每这个时候,体验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
Part two: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
通过朋友圈,加入了一个英语学习小组,找到了一个练习英语口语的伙伴,当晚用磕磕绊绊的口语跟对方沟通,伙伴给予了无限的包容,并分享了一些方法,核心是:口语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怕错是第一步,好感谢他的鼓励,2017年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口语能力,这就是第一步吧,想到了什么吸引力法则之类的说法,归根到底,多关注,并有所行动,计划实现的几率就大一些。
今天同事分享了一个招募长程个案的信息,晚上联系到了对方的工作人员,明天去参加面试,前期准备的就这么多,如果顺利通过,那么今年第二个目标也顺带实现了。
个人成长的目标:
1.自我的开放度高一些;
2.获得支持性的陪伴;
3.更多的自我觉察;
4.从咨询师角度来看待咨询:怎么做能更好的帮助来访者?
Part three:与焦虑共融,难得自由
成为来访者的机会暂时没有了,倒是不觉得遗憾,原本一个小时的会面,延长了半个小时。问了老师几个关键的问题,在聊天中,自己清晰了不少,心理咨询不是向咨询师要答案,因为答案也不在那里,明白这点特别重要。种种现实困境,似乎把自己逼到死角,接下来该怎么办?豁然开朗了半个小时。
回家,从地铁站出来,骑着自行车沿小区的方向兜转了半个小时。迎着夕阳,好像感受到了某种东西,比如希望啊,信心之类的。
可是一回到住处,瞬间又被焦虑包围,刷了近三个小时的手机,查看兼职信息,最后找到了一个当观众的机会参加某卫视台的春晚节目录制,听着很高大上吧?没错,在冷风中等待了一个小时,坐上公交车,在再演播室门外等,终失去了耐心,问领队,什么时候可以进去?
“马上了”
“节目录多久?”
“3-3.5个小时”
…………
放弃,停下来,不是失去,而是止损。从这件事上得到某种启示:看自己,无论从经济收益还是经验积累角度看,都是零。那为什么当初会做这个决定?可能是我太急于得到即时反馈,甚至到了不加思考,不加判断的地步,这种野蛮的,盲目的方式,只会让我更焦虑。
目前的比重,生存>生活。为了“活下来”,是需要去做一点事的。积累积累,坐拥机会,而不是追着它跑。
一年后,我的财富目标要实现,从现在开启深挖稳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