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人书法学生,不定期到工作室来习字。说是学生,实际上更是朋友,一起写写字、喝喝茶、聊聊天。
这位姓葛的先生是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总,平时经常出差,行囊里却带着写毛笔小楷的文房用品,晚上静下来就写几个,时常拍成照片给我发微信,探讨临习王献之《洛神赋》的得失。
有一次我问他,在外出差那么忙,觥筹交错一来二去,怎么会有时间写字呢?他说,谈生意确实免不了俗,经常要吃个饭唱个歌什么的,吃饭没法子,总得要去,酒后的一些活动能谢绝的就谢绝了,宁可腾点时间给自己写字。
葛先生在各地拓展市场的同时,也不免到有些文化气息的景点走一走。还时不时地“考”我一下,让我指认照片上的某个篆字是什么。有些我能认出来,有的也不免不认识,只好转到专业群里求助。
这样的交往清淡如君子,同时犹如我也游历了某地,而这些篆字每每是某个景点的眼睛,可以大概了解到这些景观的立意和层次。
葛先生某一天发来一个小视频。我饶有兴致地准备欣赏他日渐雅致的书法。视频里播放的仍然是古色古香的所在,可没想到,那天他居然手上戴着一副白手套,正诧异之时,只见他深吸一口气,挥起白色手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劈向一块锗色长砖,砖头瞬间断成两截,引来身旁一片叫好......
葛先生似乎过得比我还内敛。从来没有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他的书法和内家拳法。这让我有些好奇。本想找个时间问问他,可还是打住了。
我在简书里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愿你过得像朋友圈”的文章,某个“简友”给我留言,说这个题目乍一看有点像“咒语”,想想也能理解。而我说的却是另外一面。
朋友圈里不乏好文章好讯息,朋友们都生活在“好生活”里,点个赞叫个好也能表示一种祝愿和肯定;而即使推送的是“不好”的信息,作为朋友,也愿意及时给予慰藉和希冀,祝愿尽快从“不好”里走出来,意义还是正面的。
正像有些“痛”和“不堪”是不便在朋友圈里“示众”一样,另外一些“隐秘”却是“小众”的,适合在“同道”中聊以品鉴,博诸君一笑。至于私密的事,只可以锁进自己的日记本里,各自舔各自的伤口,留给自己空间,慢慢让时间消解,让内心丰盈。
所以,真正能照亮生活的,不是时不时可以拿出来“示众”的事件,也不是锁进日记里的私密,而是比朋友圈小很多的部落,一些小众的情趣。偶尔露一手,能给你一个惊喜和击掌;偶尔走一走,是一方意想不到的静谧;偶尔想一想,能得到一闪灵光乍现;偶尔抒抒怀,将获得少数同道的共鸣和感叹。
有一种情愫,总是需要在合适的地方阐发;有一种趣味,是用来照亮生活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