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玉米思》
作者:诗人吉吉
四起蛐声秋已至,路上行人添衣裳。
几处蝉鸣夏意浓,骄阳似火人难挡。
中秋将至农月时,家中高堂鬓如霜。
在外数年何功德?不事农桑已多年。
倾家老小事南亩,全副武装收庄稼。
低头弯腰成弓步,扶杆压径似引弦。
汗透力尽不知热,只惜秋日不够长。
城中不识农家苦,自谓田中谷自生。
包谷本是红军种,农民曾是主力军。
镰刀锤子指工农,政权功成不忘本。
注释:
农月:农忙季节。
高堂:指父母。
鬓如霜:鬓,指两鬓。霜,指白发。诗中指头发已经花白。
功德:功劳和德行。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泛指农业生产。
倾家老小:倾家,全家出动。老小,指父母和小外甥女。
南亩:《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包谷本是红军种:电视剧《长征》片尾曲《十送红军》歌词“包谷本是红军种,撒下种子红了天”
译文:
周围响起了蛐蛐叫声,预示秋天已经到来了,路上的来来往往的人们已经穿了外套。
每到正午时候还会有几处蝉叫的声音,表示着夏天还没有完全过去,这几天中午格外的热仿佛又到了夏天。
中秋马上就要到了,也慢慢进入农忙时节了,家里的早熟玉米已经熟了,家里父母头发已经斑白了。
自己在外地工作几年有何功劳德行?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了。
全家老小全体出动去耕作农田,戴好手套穿好旧衣服拿起工具去收玉米、砍玉米杆。
描写砍玉米杆的动作要领,低下头弯着腰成弓字步,左手握着杆中上部往后轻压杆径,杆径弯曲受力,右手锄头轻轻一挥,手起刀落。
精疲力竭汗水湿透全身,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可惜秋日白天不够长,担心干不完农活。
城里有些人不知道种田人的辛苦,自以为田里的农作物是自然而然就长成的,收获时有的地方还是人力收做。
看到满地包谷,脑子闪现了曾经红军帮着农民抢收包谷画面,想起了电视剧《长征》片尾曲《十送红军》歌词“包谷本是红军种,撒下种子红了天”,农民以前可是工农红军的主力军。
共产党党旗镰刀锤子代表着工人和农民,我党代表的是工人农民的利益,现在工农政权已经成功国家给农民免了税收,共产党心中始终不能忘记老百姓。
简析:
作者通过这次亲自从事农收体验,深有体会。有感于农民的辛苦,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党员的忧民体恤底层辛苦农民的精神。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诗的后四句,对当代政权思考,对当权者的警思,希望当政者始终不能忘本。
全诗分四层,
第一层四句,通过写景描写周围环境交代季节天气变化,以蛐声和蝉鸣听觉变化,完美展示了季节渐变,使人真实感受到了北方秋天,早上冷,中午“秋老虎”的热。
第二层四句, 交代具体时间以及家中人力情况、为后面收玉米事情做铺垫。
第三层八句,描写如何农收,农收动作要领,农收后真实体验。
“低头弯腰成弓步,扶杆压径似引弦。” 作者亲身体验,描写了砍玉米杆的前动作要领,前后对应,活灵活现展示了农收情景。
“汗透力尽不知热,只惜秋日不够长。”正面描写收玉米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家人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手臂,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秋日的白天没有夏日白天长,而我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大家对即将到手的玉米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城中不识农家苦,自谓田中谷自生。” 这两句,对浪费粮食不知道农民辛苦一群人的嘲讽。
第四层四句,经过了农收辛苦体验,对当代社会思索,对于自身作为一名党员对当前执政者思索。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工农红军以及政党联系起来,就是希望当政者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