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去拜访老子,两人之间的对话之一,很值得思考。
老子:我从来不招收弟子的。王室宫廷里有几辈子都看不完的书,如果都跟着先生(孔子)去学习书籍,听老师讲自己的观点,可能误人子弟。这孩子的父母没有跟先生学习,照样会日升而做,日落而息,生活得平淡而自然。幸福,也就在这样的生活之中了。何必跟着我这样的人去苦苦思索他们根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呢?
孔子:如果他们愿意呢?如果他们觉得获得知识内心更幸福,哪怕生活得更苦一些也有幸福感?是不是应该追随你去学习呢?
老子:孩子们只是好奇,以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跟着我这样的人学习,也改变不了命运。如果他们悟出自己的生活之路,幸福就在自己家门口,幸福就在自己内心,不用向远道去寻求。
孔子: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还是需要学习与培养,使个人心性淳正起来。当这些人成为栋梁,去辅助王室,匡扶正义,勤政为官之时,社会就会慢慢好起来。
老子:一个人的力量就是举着火把,只能照亮我们几个人的道路。如果我们不是熟悉这条道,就是走错了也仍然不知道。不要希望几个导师,几个得意的弟子,就可以改变我们这个败坏的时代。与其让每个人都多学一些,不如让每一个人都少学一些,少做一点,这个社会就会离清静和平更近些。
孔子所有的努力都是希望弟子们多学一些,特别是古人传下来的经典,要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有价值的内涵。
孔子:那如果我们不去致力于改变,自然而然,安身立命,离真理更近么?
老子:是啊,你不要希望你的弟子们会去改变君王们的想法。你的弟子如果不助纣为虐就是守住了底线。只要他端上了君王的饭碗,他的饭碗决定了他的脑袋。有学问的人帮助一个君王,还不如让君王无知一些。是让君王自己爬上树捅鸟巢,还是让你的聪明的弟子们给他递上竹竿让他捅鸟巢,对鸟的伤害大?
孔子:我的努力是让他发现内心的仁爱,不去捅鸟巢。我们不仅仅是要改变弟子,更是要通过一切方式改变君王的思想。
老子:改变君王们的思想,这与改变山林中虎狼的思想一样难啊。如果要改变他们的思想,就要使他们心静无为。他们少些随心所欲的作为,天下也就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