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其祖项梁,被秦所杀,然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从小,项羽就是在仇恨中长大,立志灭秦复楚。
上苍待其不薄,虽年少历经苦难,但有祖父的加持,周边也聚集不少能人异士,时机一到,处处揭竿而起,项羽的天赋异禀加上项家军的所向披靡,让楚军在诸侯国中独树一帜,成为抗击暴秦的主要力量。
项羽不愧为一代英雄,纵使战事于己不利,也能以少胜多,化腐朽为神奇。最终推翻暴秦,复立大楚,成就西楚霸王。
但是,但可是,可但是呢,这也就成了他人生的顶点,本可逐鹿中原,却偏居一偶,可谓志已成,莫争焉。
反观刘邦,本名刘季,沛县中阳里一亭长,年过不惑,却孤身一人,每日斗鸡遛狗,游手好闲,至于愿望,可能也就是有酒有肉有女人。
因在村中行侠仗义,但也聚得一帮朋友。但官至亭长,不可谓大;周边之人,皆为农民,不可谓强;因误了徭役,芒砀山起义,周边兄弟勇猛给力,倒也能争得一两城池歇身。
就这样韬光养晦,在政治平衡中也能封为一侯,又赖项羽拖住秦军主力,虽其人马不多,却先入关中,按其约定,能称一王。
但此时,方是刘邦的起点,由于项羽的安享,聚到自己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巴蜀土地多肥沃,强大的后方,让他的心思活泛起来,何不趁此机会,与那项羽一决高下,也来个问鼎中原!
后面的故事还有很多,但这一个终点,一个起点,让天差之别的两个人,差不多走到了一个起跑线上,格局也就是野心的大小,又决定了两个人接下来的跑姿,是乌龟还是兔子,竟未可知。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猜想,纯属猜想,是否与从小的教育有关。
在项羽的心中,复楚,就是最终的目标,所有的努力与激情,全与之相关。唯有复楚,才能一解心头之恨,也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一旦达成,至于后面,再说吧。有点像被家长逼着学习,考个好大学的孩子。
而对于刘邦,没有目标,又或者说,顺其自然,解决温饱。但,从其在乡里的所作所为,却可以看出他的处事原则,朋友相随全因他扶危救困,讲究正义。有了这样的格局,就看他处于什么环境,小沟里是条蛇,江海里就有可能成为龙。这有点像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全方位发展。
每个人的成功有实力的一面,有运气的一说,但决定因素还是自己的内心,只有内心变得足够强大,能够容纳的东西多了,汲取的营养也就多了,头脑不简单,四肢也发达,成功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