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不知多少遍时间管理,实际生活中还是一地鸡毛。
这两天我能做到早睡,十一点要求自己必须放下所有事情,关灯睡觉。
这样做让我看到效果,今天早上五点,我今天破天荒地自然醒了,而且意识清醒,一点儿也没犯困。
醒得早,白天也并没有犯困。当然,也没时间犯困。
早上送完女儿上学,回到家八点钟,吃饭收拾到九点,开始写稿,一写就是两个小时。中间休息吃午饭,女儿一点五十放学,我又要去接。
接女儿回来,直接带她去图书馆借书。来回两个小时,回到家已经四点半。五点钉钉开会,我一边开会一边做晚饭。
吃完饭七点,八点又有一个会议要参加,一直开到九点多。
会议结束,这一天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
复盘今天,只做了一件富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写出一部分文字。其他的事情,不得不做,又耗费时间。
昨天开始在喜马拉雅听音频,关注了叶武滨时间管理100讲。记得去年就听过几节,后来被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一时搁置。
今年再听一遍,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比如,他提到时间管理并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自己,管理每一天要做的事件。事实就是如此。
很多方法论书籍都提到,要根据重要性和紧急度划分事件,然后要事优先。这是很笼统的划分,而且,不易实操。
叶武滨提出一个方法,让我很受用。
他说,把大脑里所有的想法、事件罗列出来,把这些事情分成三类:
日程类,固定时间必须做的事情。比如会议,课程等。
清单类,没有固定时间要求,但是有截止日期限制。比如给客户打电话,给家里交水电费。
情境类,没有时间要求,也没有截止日期。比如陪孩子玩游戏,给父母打电话联络感情等。
前面两类都有时间节点,可以通过日历和清单罗列进行管理。情境类的事件,零碎又灵活,所以可以在生活情境中完成,最大化利用碎片时间。
比如做饭的时候,可以跟父母视频,可以听书;坐公交车时,可以看电子书,集中回复信息;开车时,可以听课程。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我答案是:不容易分心。
我以前有个坏毛病,写稿时,突然想到一个念头,孩子的某个东西还没买,我就打开购物软件去找,结果一划拉,半天过去了,写稿效率大打折扣。
生活中还有其他的类似的干扰,让我经常分心。
我现在开始使用一个好办法,利用番茄钟记录专注时间。把时间分解成一个个小单元,比如半个小时一个单元。
我今天写稿就设置了两个番茄钟,分别是1.5小时,0.5小时。这样做,我就自觉提高打字速度,思考速度。听着滴滴答答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时间流逝,手里的工作就不敢放松。
我发现我以前要花费几天完成的稿件,其实只需专注8个小时,就能完成5000字的成稿。
对时间有感知,才不会浪费时间。
接下来我要继续听叶武滨的音频,并实际践行,复盘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