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第124章到第130章,它们分别是《小鹤轩写读后感》《雏鹰展翅飞翔》《传承的话题》《王未军叔叔结婚了》《村里婚礼的习俗》《“大丁”与“老三道”》《麒麟送子》。
这几章主要讲述的是,李彦国老师来到了河北涉县大儿子家,大儿子儿媳回家扎一头,就去忙工作了,家里就只剩下李彦国老师和小孙孙鹤轩,一老一小在一起,节目频出,彦国老师讲,慢条斯理;小鹤轩读,读自己的作文,读爷爷的文章,动听悦耳。别小瞧这爷孙俩的一唱一和、你来我往,简单的互动里竟包含了大智慧,这里面竟涉及到了传承。
一,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李彦国老师是土生土长的王金庄人,他对王金庄的一草一木都饱含了深厚的感情。但由于经历的苦难岁月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他又提出了“要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悖论。
所以他用心培养两个儿子,让他们鲤鱼跳龙门,离开了农村,成了城里人。
但是,等他参与王金庄申遗工作后,当他看到王金庄的土地大片撂荒时,他开始为王金庄的未来担忧,王金庄的发展要后继有人,王金庄的文化传承更要后继有人啊!
所以李彦国老师想到了他的孙子李鹤轩,小鹤轩是在王金庄由奶奶看大的,他对王金庄的一切有着深厚的情感,未来由他来传承王金庄文化,是一个特别正确的选择。
可是,文化传承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也不是只需要一代人来做,它需要耳濡目染、需要经年累月,它需要一代接着一代,代代赓续。
李彦国老师深知到这一点,也知道小孙子终是要在城里念书的,不能住在王金庄了,所以他要利用这短暂的相处时间,对小鹤轩进行引导。
几十年的乡村教学经验,让李彦国老师深知文化传承不能靠说教来进行,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小孩子,方法真的很重要。
在这一点上,李彦国老师是智慧的。他先从小孙孙的作文切入话题。引导他从“不知道写什么”到写他正在阅读的《明朝那些事儿》,嘿,这个方法好使,在他的引导下,小孙孙的读后感写得有模有样。
其实,李老师对小孙孙的引导与培养早就开始了,他把小孙孙带到了简书平台,小鹤轩的作文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例如,蒋坤元老师、袁军鹏叔叔、从容小主,从容小主还专门撰文给小鹤轩,率性又调皮的小主妹妹还把《雏鹰展翅飞翔》分成两篇文章,让文友们猜猜这个小雏鹰到底是谁家的?
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有着从容小主对小鹤轩的殷殷期望。
“李鹤轩,你是王金庄人的后代,无论生活在哪里,你的根在那里,身体里永远流淌着,祖祖辈辈对这片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感。
你是王金庄的新生代,是幸福的一代人……但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却需要新生代去传承啊!
农业文化遗产,那是需要代代相承的,就算是人不在土地上,但是心也不要走远哦!
在文章的最后,从容小主还不忘记 提出个人的建议,“无论将来你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人在哪里,请你把心留在王金庄,把爷爷手中的一切可以传承的东西,从现在就开始做好记录,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来传承给更多的后来人。而我也殷切的希望鹤轩小朋友长大之后会用自己已经锻炼好的文笔,用后辈人眼睛看家乡的变化,写一部关于祖辈们曾经努力奋斗的文学作品来。你给世界的震撼,不但可以成就你,也可以成就中国涉县王金庄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呀!”
从容小主站得高,看得远,她的心中有儿女情长,也有大江大河,更有浓浓的家国情怀。所以她对小鹤轩们寄予厚望,而王金庄的未来发展又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所以,文化传承任重而道远。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从容小主作品研究者张春发老师,对于从容小主这两篇评论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赞叹了李彦国老师“祖上英雄孙好汉,汉文一脉代代传”,强调了传承的方向,“不仅要写文,还有艰苦创业精神,农业山乡梯田建造及红色革命基因的传承”。
小鹤轩啊,爷爷已经把王金庄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放到你的手中,希望你不辱使命,用韧性、耐心和定力,保护好、运用好、挖掘好、传承好王金庄的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关于传承,关于根脉,是这部作品的一条线索,应该是一条暗线。下面是从容小主妹妹的一段评论,从中能看出她的作品设计思路,更能彰显她的远见卓识。
“根脉”也是这本书的一条线索,当时在写的时候,我就想把一些我内心深处的理念留下,这条线就是隐藏线。王金庄的后人们,最有资格回到家乡,他们血液中流淌的魂与外来人是不同的。因此,我提出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与培养王金庄文化传承人,这个任务其实特别艰巨,再不开始,就已经晚了。
这是从容小主妹妹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也是她对文化传承的殷殷期盼,快快行动起来吧!文化传承,时不我待!
二、传承传什么?怎么传?作者对文化传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大人给孩子讲传承,那绝对不能直接说传承的事儿。否则,小孩子听不懂,弄不好还会有反感情绪。李彦国有自己的好办法,碰到什么事情,直接用照相机照相, 然后把图片给小孙子看,小孙孙聪明伶俐的,看看图也能写出好文章。”
李鹤轩写过一篇文章《王未军叔叔结婚了》,用了这样的方式,效果很好。当然,这里边也有小家伙亲临现场后的记录!
小鹤轩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了一场婚礼,文章里,他提到了一袋馒头,提到了“骑鞍”,提到了放鞭炮,提到了撒糖果、捡糖果。这些涉及到婚俗文化,但不全面,于是,李彦国老师给小孙孙讲起了王金庄结婚的风俗习惯。
王金庄结婚风俗习惯需要从身边的人讲起,否则小鹤轩不熟悉,他就不会感兴趣,这就是李彦国老师的聪明之处,他说:“孙孙,爷爷你讲讲小奶奶结婚的事儿怎么样?”小鹤轩一听当然高兴了,结婚是件热闹的事儿,小孩子最愿意凑热闹了。小鹤轩的胃口被吊了起来,
然后李彦国老师又拿出他的惯用方法——给小鹤轩看他写的文章《母亲的笑靥》,让小孙子去读,然后再循循善诱,继续阅读《今天参加新婚典礼》,这篇文章把结婚的流程写得更加详尽。
李鹤轩读得有滋有味,边读还边思考,他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大丁?”
从这个问题引出了王金庄的饮食文化,王金庄婚礼当中最有代表性的饮食就是大丁和老三道,老三道也是李鹤轩在读文章时发现的,小家伙特别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期待爷爷帮助他解决问题。
李彦国老师特别欣赏小孙子这一点,他慢慢给小孙子讲大丁,讲“老三道”,大丁讲起来还简单一些,这老三道,要复杂得多,每一道主食和副食都不一样。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道饭的主食仍然没变,但有些辅食、碗菜、盘菜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说明世界上没有一层不变的东西,有继承也有发展。
李彦国老师彻底调动了小孙孙的学习积极性,小家伙更加主动地寻找问题,他点开一条蓝色链接的文章《麒麟送子》,然后又大声读了起来,而且还主动去百度搜索有关麒麟的介绍。
传承文化到底要传承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王金庄的婚俗文化和饮食文化,除了婚俗文化和饮食文化之外,王金庄文化还包括很多,像石堰梯田、水窖、石房、石街、石巷、石桌、石凳、石碾、石磨、驴文化等等,王金庄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大宝藏,“怎么传承”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李彦国老师的方法很好,他从小鹤轩感兴趣的婚礼入手,然后采取小鹤轩能够接受的方式,他一边讲,一边让小鹤轩去读;到了一些重要的节点,他还让小鹤轩进行记录,他把自己记录的方法交给小孙孙,让他从小就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其实对小鹤轩的引导,不能只靠这讲、读、听、记的方式,还要利用假期,带领孩子走到田间地头,爬几次梯田,收几次庄稼,让他亲身去感受,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培养小孙孙对王金庄传统文化的感知、学习和积累的能力,如此循序渐进,各种方式相结合,让他心中的目标逐渐清晰,让他有一个更加明朗、正向、正能量的未来。
(后记:在读到第130章时,有句话我弄不明白了,我赶紧私信给李彦国老师。
老哥,“三檐三滴水,不如软柿的鸟哭垒”是啥意思?李彦国老师这样回复我:“等我再搞搞清楚再回答。”
两个小时以后,李彦国老师发给我一篇文章《三檐三滴水,不如软柿的鸟哭垒》,让我特别感动,我抛给他一枚橄榄叶,他竟然还我一个春天。
我赶紧回复他,“老哥,真太谢谢你了,因为我的一个问题,不仅让你去查询,还写出了一篇文章,这精神真值得我学习!”
说完我便迫不及待地跑回简书去看他的文章,李彦国老师因为我一个问题,用了908字的文章来回答,详详细细解释了“三檐三滴水,不如软柿子鸟哭垒。”他的这篇文章让我心中热潮涌动,他的这种治学精神,让我敬佩不已。
李鹤轩有这样一个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爷爷,何愁不会快速成长、健康发展?李老师何愁没有传承人?有李彦国老师这样的有识之士,王金庄的文化传承何愁不薪火相传?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承何愁不蒸蒸日上?
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瘦瘦的老人手牵着一个小小少年,祖孙俩站在太行山层层叠叠的石堰梯田上,手拉着手,高昂着头,目光坚定,望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