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句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这话原本也没错,可是我认为还是另一句话说的更到位:思想不对,努力白费。
原地画圈不仅是找不到方向,更是思想落在了行动之后。
小A来公司应聘销售岗位,在面试时,我发现她的条件其实很不错,重点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而且还是双学位,第二学位读的是商务英语,人一眼看去也很亲切,很容易让人产生愿意与之交谈的感觉。专业知识也比较扎实,理解力、表达力、沟通能力都很不错。是个做销售的好料子。
但是,她的工作经历却让我产生了疑问。
“能告诉我,你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换了3份工作的原因吗?”我抛出了我的疑问。
她开始介绍她的这3份工作,并极力的想要证明,不是她的工作能力不行,而是有着很客观的理由。这家公司平台小、那家公司产品有问题,又或者是诸如工资没给到位等等。
其实有过求职或者面试经历的人都知道,离职的理由很多都是不能宣之于口的,这我也明白。从她游离的眼神我可以判断出,她给我的这些理由或许有那么一点,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不是促使她离职的真正理由。
那么,会是什么呢?
第一,方向不明确。
刚毕业,急于先找一份工作,在目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下,很少有人去考虑什么专业对口、兴趣所在等因素,只要给的钱差不多,就先干了。干着干着,遇到了困难,受到了挫折,与领导同事闹矛盾了,甚至就是单纯因为其他同学赚钱更多、前台妹子不够漂亮等等匪夷所思的原因,在没有做好准备,能力没什么提升,更没搞明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的时候,靠着一腔热血,又潇洒的裸辞了。
一次又一次。于是,陷入了怪圈却跳不出来,只能继续羡慕着别人,继续编织自己假大空的白日梦,继续在原地画着圈圈。
第二,专业能力不足。
源于国内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的局限性,大多数毕业生都难逃眼高手低的评价。但是,有远见、方向明确的人会很快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并为之付出足够的努力;另一部分人却总是在找客观理由,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想改变自己的这些不足。
结果显而易见。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思想落在了行动之后。
一是职场思维的建立。大学时,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学习任务更加明确;踏入职场,人际关系趋于复杂,工作任务相对模糊。如果在职场中依旧用学生思维来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时,肯定就会出问题。关于这一点,我比较喜欢一个词——“断奶”,做了父母的人应该会很明白,断奶对婴儿的重要性。而走出校园,踏入职场,每一个人也都要经历一个断奶期,如果意识不到这点,就意味着个人的成长依然要靠别人。或者工作中处处碰壁,只能回家啃老;或者持续着自己的学习生涯(相信在考研、读博的人群中,这种情况要占大多数),延迟断奶期的到来。
所以,从学生思维转向职场思维,是每一个人的第一堂职场必修课。
二是急于求成的思想要不得。初入职场(也适用于初入新行业或新公司),难免会想要大展拳脚一番,希望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来证明自己。但是,这不符合职场规律。你所掌握的知识,你所积累的经验,你所了解的信息,你所听到的八卦,并不一定适合你的新公司。所以,在大展拳脚之前,请低下你高贵的头颅,沉下心做好以下几件事:1、熟悉业务,如果你不是专业技术岗位,那至少也要对行业和公司主营业务做到知其然;2、熟悉公司人际关系,诸如老板的邻居的二大爷家的女婿的侄子的三姑妈有没有在公司担任要职?这有助于你更好的借力或者避开雷区;3、熟悉本岗位前世今生,只有找准位置,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跑偏了还好,万一跑反了呢?
所以,在黄袍加身之前,请规划好你的蛰伏期。
三是删除“逃避”心态。逃避,是解决问题的最快的办法,这应该是基于生物的本能。就如同羚羊遇见狮群捕猎,本能的逃跑一样。如果一直逃避,你最多是一只跑的最快的羚羊,却永远也不可能成长为一头处于生物链顶端的狮子。成长,永远伴随着一个接一个困难的克服,这不是偶然,而是常态。
所以,把“逃避”这两个字从你的职场字典里删除吧,你会发现,其实困难没有想象的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