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期养习惯,一个月定规矩。
一、听课
1、候课。上课铃响起前2分钟,坐在课桌上等候老师上课。准备好书本、作业本、草稿纸,笔盒:水笔黑红两种,铅笔,橡皮或修正带,直尺,三角尺等。
2、上课。专心听讲,跟上老师的节奏积极思考,发言一般先举手,但有精彩的想法也可直接回答。
3、不能随意讲空话,记住发言要举手。别人打扰到你、和你讲空话,是别人先错,你也不能随便回话,否则就是你再错了。
4、同学发言时,认真聆听,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总之,认真听,积极发言是关键。听主要是听老师讲解的定义、法则、重点,解题时的格式规范之处,作业时的易错之处。发言主要是你的思维发散,你的表达要大胆,尽量数学化。
二、作业
1、上完课做作业之前,不妨先消化整理一下今天课的内容,尽量弄懂,不懂问老师或其他同学,这样可以提高坐作业的效率和正确率。
2、放学之前记清楚,今天的数学作业有几个,一般情况下是2个,作业本和另一个配套练习。晚上睡之前记得查一下今天的作业有没有做完,第二天带到教室后,第一件事记得先主动交给小组长,小组长在早自习结束后查点人数,齐了交给课代表,没上交的同学把姓名写在便利贴,随作业本附上。早自修下课,课代表直接送到办公室。并捧回昨天的作业。
3、做作业要看清要求,哪一本那一页,每一题有几个问题,除了填空、选择题之外,其他都是解答题,都要写解。格式规范要同老师上课讲解的一样。
4、批改后发下的作业,要及时用红笔订正,不会的话等老师讲评后再订正,做到当天的作业当天过关,日日清。
5、优秀的同学,可自备一本错题集,三年能坚持的话,你就可能是学霸!
6、不管是会做的还是要订正的,都不要手机查询,宁愿空着等老师讲解。
三、运算
1、初一第一个月,重点是有理数的运算,除了小学时没有过关之外,初中还有正、负号的干扰,经常会错,要引起足够额重视。但只要上课认真听,明白运算法则、运算顺序、运算步骤,注意符号等细节,一步一步慢慢来,相信大家都会过关,为初中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初中数学学习的建议
初一的有理数运算也好,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也罢,大家记住下面一段话:
学数学天赋固然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习惯,做数学要慢一点,把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一点一点进步,缓慢而坚实地生长,这样就会走得比较远。
许多事,慢慢来反而快。只要长期持续付出,总会有回报。
学数学如此,人生也如此,与大家共勉!
教学就是培养好习惯
【问题】:2014届初一(11)班学习至今已经一个月多了,大多数同学也开始进入初中学习的轨道了。
开学初就强调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也一直在巩固、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尤其是关于作业,上交、订正、格式等,班内的绝大多数同学已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许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做作业还是比较积极地,但就是多一点不来的,也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不肯主动化时间再学一点,其实也无妨。
但是,每天交作业时总有同学无法及时上交作业,其中有个别同学,几乎每一学课作业都交不上,黑板上作业未交的名单中,总有晓的名字,而他的作业要么没有完成,原因是到家后不知道今天有几个作业;要么偷工减料,简单的填空、选择做一些,难的解答题就寥寥几笔,无法达到正常的质量标准,或者干脆不上交。
经了解,该同学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有不良习惯,抄50个词语总只有40,假期作业中总要偷掉几个作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初中由于作业量增大,与正常的要求的差距也就更大,老师还是不想放弃,希望能改过这个坏习惯,父母也积极配合,随时督促,但是收效不大,没有明显的改变,确实棘手,怎么办?
【分析】:晓已经长期养成不能及时完成、上交作业的习惯,要他短时间内作出改变实在不容易。
儿童的不良行为,若是属于初犯,可以运用忽视、不直接作出反应的方法来削弱。但事实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为很少。多数是出现好几次后才被发觉。这些长期塑造而成的行为,父母或老师发现、求助的时候,已经相当牢固。
可是一般父母或老师往往忽略这个关键因素,恨不得马上改善。因此,会把儿童所要改善的不良行为的标准定得很高、很严格、很硬性,半点也不通融,形成双方对立的尖锐形势。在面临此种情境时,运用区别强化的策略非常有效。
【办法】:区别强化的理论依据是斯金纳的白鼠实验。
斯金纳设计了一个类似箱子的装置,在箱子旁边有个杆子。箱子内的白鼠如果压下了杆子,一粒食物就会落入离杆子不远的食物盒内。
一只饿鼠在斯金纳的箱内听了许久,仍然没有任何压杆反应的迹象。这时,为了让白鼠有动作,而学会压杆的行动,斯金纳把所期待的行为分为若干个阶段,使白鼠逐步达到各阶段所设定的标准。
假如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许许多多的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的,只有当它的头朝向杆子时,才能符合斯金纳的期望,立即就有粒食物落入食物盒内,这种奖励会强化白鼠向杆子的反应动作,而其他动作相对逐渐减少。
下一步要奖励的反应是白鼠更接近杆子,再次就是碰撞到杆子。就这样逐渐地最后只有压杆的行为才会获得食物的奖励。
上面的实验就是行为塑造的实验,可以塑造所期望的行为。如果从反面看这项实验,又引导出另外一个策略——区别强化。
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开始时,许许多多的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的,但只要头朝向杠杆时就可以获得奖励。经过数次后,头朝向杠杆这种行为逐渐增多,其他错误行为慢慢减少。其次缩小奖励的范围,要白鼠朝向杠杆并向杠杆移动,最终出现压杆的行为。
同样,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其改善之道,并非立即要求儿童改掉,不要出现这种行为,而是采取渐进方式,分阶段逐步要求学生递减不当行为的发生次数,最后减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没有的情境,这种策略就是区别强化。
根据这一策略,可以容忍不良行为在某一限度内的次数,如五次,如果不良行为在一定限度内能减少到五次,就予以肯定,以求改正。然后再逐步降低标准,三次、两次……逐渐就可以达到目标了。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真正实施,并不容易,学生、老师、家长都要不断付出与坚持,也许还无功而返。
【建议】:
第一要求:完成家校练习簿。也就是把当天各学科在作业角中布置的作业记下并带回家。这是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要求的,也是晚上学生做和家长查的必备,许多同学到家后记不清今天有几个作业,凭记忆来完成,肯定要遗漏,而家长如果就此听任孩子的,那么作业必有欠缺。所以家长若遇到这种现象,首先陪着孩子去学校取回作业记载本,若不详,可问同班其他熟悉的同学,至少要做到知道晚上有哪些作业。
第二要求:完成作业的齐全。逐项按照作业记载本的要求,检查孩子有没有做完,有家长认为自己已忘记当初学过的知识,就无法去查孩子的作业,其实只要看有没有把每一项作业做好就可,或者说至少没有空白。
第三要求:完成作业的质量。做完了作业,并不意味着做好了作业,填空、选择无法看清,但是解答题若三话两句,草草了事,也是达不到要求的,比如近期几何说理题,老师在批改时常会写:“过程呢?”或“太简单”之类的批语,就是质量上达不到要求的体现。
最后,在临睡之前,不要忘记提醒把做好的作业本放进书包里,否则第二天又交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