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通过读书,成功的改变了自己。读书能开阔自己的眼界,俞敏洪在大学期间疯狂的读了800本书,通过书本领略了从未有过的人生路;读书能够美容,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看杨绛先生生前的照片,100多岁了,皮肤容貌还是那么的俊秀;读书能够让人自信,读过的书早晚会在自己的脑海中留下印记,知识会自然而然的增加自己的自信心,走到哪里都不觉得孤单;读书是一件个人增值成本最低的事情,只要你花上几个小时,就能够得到当时作者所有的心思,性价比非常高……这些都是读书的好处,可是有时会发现,我们读了那多的书,为什么却依旧过不好自己。
最近在听一场讲座,是战隼老师分享的读书方法,解答了读书多但觉得自己依旧是傻帽的问题,这里简称读书10问。
问题1: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否可以用简短的话来概括。
问题2:哪些是值得记录的重要信息:摘抄,电子化。
问题3:问了那些问题或想要解决什么?
问题4:观点是否有道理?哪些观点你不同意,写下原因或论据。
问题5:跟我有什么关系?我的哪些观点被改变了,能用在哪方面?建议做拆书。
问题6:用图表来表示:PPT、思维导图、其他图表。
问题7:信息的记忆点是什么。
问题8:怎么样进行下一步行动。
问题9:如何能跟我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整合已有的素材,输出内容。
问题10:实践之后的观点补充。
如果阅读一本书,不能够有效的思考和输出,那么这样的读书多半是无效的,或者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式的。任何没有走心的事情,都是不负责的耍流氓。这就是我们很多人读书之后,读完就忘了的典型症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没有经过自己的输出,只有输入是肯定不行的,就像一个人只吃东西,而不消化,这样的人多半是出了问题的。
通过阅读,也就是信息的输入。加上自己的思考,这就是信息的加工。知识最大的用处不是用来存储在自己的脑海中,而是去实践,去运用,只有去运用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通过分享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反馈。反馈之后才会逐步完善自己的观点。经过阅读——思考——实践——分享——完善这五个步骤,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读书人。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时间周期,而读完一本书需要及时的反馈,这个反馈就是输出,时间在72小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复盘一本书的价值。
读书就是自己跟书本相结合的事情,需要把自己融入到书本中去,去反复的练习读书10问。记得冯唐读书时,读到某个片段时,通常会把书本合上,想象自己是那个角色,在同样的事情中,自己会怎么做?然后打开书本看看那个角色是怎么做的,这样的角色互换会带来非常好的读书体验感。相信每一个读书达人一定不会放过读书10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