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它不仅仅包括对自己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认知,也包括对自己身体和情绪的认知。昨天的文章具体讲了如何通过与身体保持联结来进行自我觉察,今天继续从情绪方面来讲解如何观察和认识自我。
一、认识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情绪具有肯定和否定的性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会引起人们肯定性质的体验,如快乐、高兴等;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否定性质的体验,如恐惧、愤怒、悲伤、羞愧等;而与人们需要无关的事物则会使人产生无所谓的情绪和情感。
一般来说,大家可能会认为觉察自己的情绪很简单,因为一般的情绪反应都比较明显,带给我们的感受也很直观。但是能感受到情绪并不代表我们也会觉察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是指了解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倾向,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直觉能力,即当自己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够察觉,它是情绪智力的核心能力。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够监控自己的情绪以及对经常变化的情绪状态的直觉,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领悟力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具有这种对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或者说不认识自己真实的情绪感受的话,就容易听凭自己的情绪任意摆布,以至于做出很多遗憾的事情来。
二、觉察情绪
1、培养意识
要想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首先要做的是培养这方面的意识。只有在你对自己的情绪有意识之后,你才可能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它上面。培养意识其实很简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既然大家都说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学会觉察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那么他们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情绪到底会怎样影响我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又有什么好处?这些问题会带动你思考,并让你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观察情绪对自己的影响。
2、观察情绪产生时的反应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产生某种情绪时,会伴随着一系列的肢体、行为和心理反应。比如说,当我紧张时,我的身体会僵硬、冒冷汗,思维也会短路;恐惧时,我的手会颤抖,脑袋无法思考,并且产生想要逃跑或逃避的心态,急切地想要从当前的情境中撤离;愤怒时,我会高度紧张、脑袋发热、容易冲动、歇斯底里,并作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羞愧时,我会扭扭捏捏,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尊重或是被关注,并且下意识地做出讨好的行为......观察自己处于各种情绪时的反应,并保持对自己的觉知,那么下次当你有类似的肢体反应、行为表现或心理感受时,你就能知道自己陷入了什么样的情绪状态中,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和行为。
3、学会记录
刚开始做觉察练习时,我们很难做到立刻就感知到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氛围很紧张、我们的情绪状态很激昂的时候。在这些时候,我们很容易就被一触即发的愤怒、恐惧、焦虑和羞愧感击败,做出不合时宜或者是让我们后悔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自责和懊恼并不能挽回什么,但是事后的记录和总结就很重要了。每天晚上,我们可以抽出一些时间来回顾一下当天的情绪状况,以及伴随的一系列反应。记录会让你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知,你可以看到哪种情况会引起你特定的情绪反应,以及自己是怎样被它影响的。然后你可以制定一个适当的方案,来管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在情绪发生时能冷静下来,觉察到它,并与之保持距离;或者在情绪发生之前就意识到,这件事可能会激起我的某种情绪反应,然后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应对情绪
1、情绪是一种能量,它会来就一定会走。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情绪障碍,无法正常地感受和表达我们的情绪,特别是我们认为的负面的情绪。这跟小时候父母和身边的人对待我们情绪的方式有很大关系。比如说,小时候你不敢一个人睡,结果父母就骂你胆小,懦弱,非要让你一个人睡。幼小的你没有办法反抗父母,也没有办法去保护和维护自己,你以为你真的就是一个胆小鬼,所以才得不到大人们的关注。所以为了不挨骂,也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你只能选择压抑你的恐惧和脆弱,一个人睡。小时候,你跟弟弟吵架,明明是弟弟的错,但是你却被爸爸打了一顿,你很气愤、大哭,结果却招来爸爸更为严厉的惩罚和批评。你害怕极了,你可能停止哭泣,也不敢再表达自己的愤怒。于是,你的愤怒、恐惧、悲伤和难过就被压抑下来,埋藏到潜意识深处。
仔细回想的话,你会发现,你的很多情绪,特别是大人们认为不好的情绪都会被父母或者身边的人否定,他们不认可这样的情绪,否定自己有这样的负面能量,同时也不允许你表现出来。他们会批评、责骂,或者对你冷暴力,让你觉得自己有某种情绪是不对的,就算有这种情绪也不应该表现出来。
所以,慢慢地我们就学会了压抑、否定我们的恐惧、愤怒和悲伤,或者装作没有产生这些负面情绪。我们也会通过做其他事情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好让自己不去感受这些情绪。但是,这些情绪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否定和压抑就消失不见,它埋藏在我们潜意识的深处,当相似的情况发生时,这些负面情绪立刻就会被触发。
长期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会严重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可能会陷入抑郁状态,长时间落落寡欢;我们也会持续焦虑、精神紧张、狂躁不安、情绪喜怒无常、动辄歇斯底里;我们也很容易发展出上瘾行为,比如说抽烟、酗酒、过度锻炼身体、频繁参加社交活动等。
其实,情绪是一种能量,它会来就一定会走。小孩子开心就笑,痛了就哭,但是哭过之后立刻就能恢复,没有什么烦恼。长大后,我们渐渐失去了感受和自由表达情绪的能力,导致负面的情绪能量不能正常地流动。被否定和被压抑的情绪,如悲伤和恐惧,会滞留在我们的身体里,形成一个负面的能量场,也不断地吸收负面的事物来到我们的生命中。这个能量场有自己的生命力,它以痛苦为食,如果你不喂养它想要的食物的话,它就会制造一些事端来产生它所需要的情绪。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你不断重复地做某件事,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长期且稳定的联系。比如说,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结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更糟糕的是,当我们在身体层面或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生成一种叫做胜肽的化学物质,它会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被细胞周围的上千个感应器所接收。久而久之,感应器就对某种胜肽有了特定的胃口,会产生饥饿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需求想要去发脾气。 来自: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
2、接纳我们的情绪
我们要学会接纳我们的情绪,接纳我们此时此刻的感受。接纳就是不批判、不抗拒,只是单纯地与我们的情绪待在一起,全然地去感受它,让能量自然地流动。当你能与情绪共处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情绪都会很快消失,由于情绪造成的身体不适也会很快恢复正常。接纳会让你活在当下,从思维的怪圈中跳脱出来,更好地去处理当下的问题,做好眼前的事。
3、看见情绪背后的深层原因
每种情绪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有的是条件反射,比如说,看见蛇时我们会本能地产生恐惧的感受;有的是对所处状况的直接反应,比如说,无缘无故受到别人攻击时会感到愤怒;还有一种则是由于我们偏颇或扭曲地解读某些事件,从而使自己产生负面的情绪或感受。我们重点要讲解的是第三种情绪形成的原因,这种由于过度解读事件导致产生负面情绪的情形跟大家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小时候,作为孩童的我们渴望得到大人们的爱与关注,希望他们能尊重我们、爱护我们。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只能依靠他们生存下来,所以我们时刻面临着生存的恐惧。我们害怕被遗弃,被责骂,害怕得不到大人们的爱,所以我们会委屈自己去讨好他们,我们允许他们侵犯我们的空间,允许他们对我们指手画脚,也接受他们的批评和责骂。如果长期得不到他们的爱与关注,得不到他们的正面肯定,那么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是不好的,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不值得被尊重、不值得被关注。如果他们对我们的回应一直是负面的,那么我们也会对自己形成负面的评价和自我认知,并以这种负面的思维模式与人交往。
我们会以这种负面的思维去解读身边发生的事情,比如说将别人的玩笑话看作对自己的攻击,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同事一起吃饭时,忘了叫上你,于是你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觉得大家都不关注你。你可能会难过,也有可能心生怨恨,你或许也会陷入类似于无价值感的低落状态中,并心生放弃,觉得自己就是不值得被人关注与尊重的。还有,恋人因为工作原因这段时间没主动联系你了,或者两人聊天时间没有以前长了,于是你觉得对方不那么爱你了,你觉得恐慌,感觉自己被遗弃了......
这些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所以下次当我们产生诸如恐惧、焦虑、被遗弃、羞愧等感受时,思考一下除了对于当下事态的正常反应外,有没有一部分是由于自己的负面解释模式造成的?如果有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让自己停一下,然后尝试客观地去看待当时的情景,再做出反应?
看见-觉察-接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习觉察自己的情绪,并看到产生这些情绪的深层次原因,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自己情绪的觉知,要看到、接纳并了解我们的情绪,坚持记录与总结,这样我们才能不被情绪控制,而是全然地跟它待在一起,并对当下的状况做出适当的回应。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与自己的情绪友好相处,愿意接纳和臣服,然后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