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提到界限感时说过我们要教会对方如何以我们感到舒服的方式来对待我们,有朋友问,那我们如何来教会对方呢?
在与父母相处方面,比较惭愧地说,曾经我是通过退缩,不与父母联系一段时间,以便和他们保持心理和地理上的距离,自己默默地积累心理力量,然后以一个更好的状态出现在他们面前,保持平和的心态和他们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教会他们如何与我相处的。(这个方法非常容易引起“不孝”嫌疑,需谨慎选择。非常感恩父母、家人们对我的包容和支持。)
我们要教会对方尊重我们的界限,首先我们自己要有界限感。我们经常说界线要清晰,要保护好自己的界线。建立界限感,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却非常地难。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界线,在哪些方面我们需要建立界线,并且要如何判定什么程度的界线才是合适的。在凭着直觉而为,内在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之后,我发现了几本很有共鸣的书籍。
什么是界限?
“任何能区分你和别人的不同,或显示出你从哪里开始,又在哪里结束的,都是界线”。例如:皮肤、话语、真理、地理上的距离、时间、情感上的距离和其他人。(《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
“界限是自我与他人之间感觉到的界面,是有弹性的,会不断移动,有时向外移动以得到经验,有时向内收缩收保护自我。碰触界限会刺激内在自我做出靠近或远离的动作,这种具有方向性的反应就是人际沟通时的感受,感受则是依据当事人对接触性质的解释而产生的。”(《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界线可以帮助我们分辨我们到底拥有些什么,我们才可以好好照顾它们”。“界线可以让我们”把“好”的东西留在里面,把“坏”的东西挡在外面”。(《过犹不及》)
成人如何学习建立界限感?
推荐《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无宗教信仰者可能会觉得书中有很多圣经内容,但是细读后你会发现其中包含了很多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的智慧。这本书可以让你知道什么时候说好,什么时候说不,进而掌控你自己的生活。因为方法有雷同,所以我阅读这本书时的共鸣感从头持续到尾,越读越兴奋,一直感叹可惜没有在更早的时候读到它,不然我使用的方式可能就不会那么简单粗暴,惭愧,惭愧。
建立清晰的界限,有助于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当你在自我与他人的界面间做出选择的时候,你就创造出了界限,这就表明你的界线范围之内的事情就全部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一旦做了选择你就一定要为你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这个选择是“好”还是“坏”,你都要为你的行为和感受负责,完全不要想着有责备他人的机会,因为你没有这个立场。
建立清晰界限能让你不纠结,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明确设立自己的界线,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做真实的自己。比如当你发现朋友只能是朋友而不能是合作伙伴的时候,那就要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衡量所有的结果之后理智地选择结束,这么做有可能会让你失去一位朋友,但是也有可能会让你收获一份更高质量的友谊,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自己都能接纳和承担。说出自己的不,接受别人的不,原谅别人,你才能不受别人控制,做到真正拥有自己生活的主权。
在亲密关系中如何建立界限感?
推荐《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这本书刷新了我的一个观点,原来伴侣之间需要的并不是信任(你是没有办法对一个人作出信任的,你信任的其实是你自己对对方的判断),而是双方要清楚和明白彼此的期望,并且要定出彼此都明确的界限和底线,同时还要说明破坏约定可能会有的结果。作者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关系中的许多问题。
“在界限中,你可以自由改变心意,只要让对方知道你的改变即可。在这种方式中,界限能保持弹性,较不易再度凝固成心墙。形成界限就是变得人性化,亲密关系中的人完全生活在彼此的界限之间”。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感?
界限感的练习对一个孩子发展自我是非常之重要的。界限感不清晰,孩子很容易失去自尊。父母越界包办,也很容易让孩子充满无能感,成为一个“废人”。
推荐《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我们发展界线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时期,我们必须从小就开始学习什么是界线,并且原生家庭影响着我们对界线的发展。书中关于界限的内容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和善(温和)而坚定地用行动告诉孩子如何建立界限感。
管教并不是大众一般认知上的“管”孩子,而是“教”孩子。“管”关注的是结果,一般偏向于惩罚,而“教”孩子,是通过行动提前告诉孩子哪些事情该做,该怎么做,并始终如一地保持符合实际的标准的一致性,以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感,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并且在捍卫孩子说“不”的权利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处理孩子说的不。因为孩子在感觉更好更舒服的时候才能表现得更好,同时也调动了孩子的内部驱动力,继而对这个世界继续充满好奇心,保持探索的欲望。管教是一门教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的艺术。
在日常教育中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感?
推荐蒙特梭利教学体系。在蒙氏教学的工作环节中就有很清晰的界限感的体现。如果当孩子A在工作的时候,孩子B过来打扰,孩子A会直接告诉对方:“我在工作,请你不要打扰我。”如果孩子B的本意是想参与工作,那他必须先询问:“我可以和你一起工作吗?”在征得孩子A的同意之后他才能加入一起工作,否则他是不能加入工作的。如未获得同意,孩子B有两个选择,他可以选择安静地站在旁边,等待孩子A的工作结束之后才开始做这份工作;他也可以选择先做工作架上的其他工作,然后在这份工作没有人做的时候再选择这份工作来进行工作。
这是蒙氏教学中工作环节的规则之一,如果孩子B无视规则想强行加入,在旁边观察的老师(老师是观察者的角色,是蒙氏环境中的一部分)会视情况介入并重申规则,并请孩子B遵守,并不会出现劝说孩子A让孩子B加入工作的情况。
保持清晰的界限感,有助于孩子在日常的社交中不断地练习保护自己的界限和尊重别人的界限。孩子越早学习一些好的界线,以后他在人际关系方面就会有越多的正面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