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恩思
编辑/恩思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侵删)
部分照片因为年代手机像素问题,
有点模糊,请见谅
潮汕有句老话叫“时节做时粿”,在潮汕地区,逢年时节,几乎家家产户都要做粿吃粿。不一样的节日,会吃不一样的粿,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菜粿、鼠曲粿、甜粿无米粿……但不变的是总会有红桃粿的身影。
记忆里任然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搬个小板凳坐在一旁看着外婆忙活着揉面、炒糯米饭、炒花生、蒸绿豆、做粿、印粿、蒸粿,那是一种幸福的记忆。
在潮汕,红桃粿不仅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美食,同时也是祭祀祖先及供奉神灵时必备的祭品。在潮汕人眼里,红桃粿的“寿桃”外形象征长寿、吉祥;而红色是吉祥如意、好意头的象征,红桃粿反映了潮汕人祈福祈寿的愿望。
年粿固然好吃,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越来越少人知道如何去做粿,其中的意义也是慢慢的淡化,年轻的一辈也是不愿意学,觉得这种东西没什么用。前几天我无意中整理照片看到姑妈以前做红桃粿时候表姐当时拍摄记录的照片。历史的东西怕丢失,就让我用文字记录下来。
红桃粿一般有两种馅,一种是糯米饭做的馅,另外一种是绿豆加花生的馅。
绿豆馅:绿豆的馅比较简单,只需直接将绿豆蒸熟,加盐搅匀,然后碾碎。再弄一些花生加热慢炒,不能过火,花生熟了之后把花生膜脱掉,然后把绿豆和花生一起搅拌打散就行了。
糯米饭做馅:香菇先浸泡,泡发后再切丁,瘦肉也切丁,然后一起爆香。先下香菇(炒掉水气),再下虾米去爆香,然后下肉炒熟。其实调料的话看个人喜好去,记忆中一般是弄这些。
制作红桃粿的粿皮有挺多的讲究,小时候记得看过很多次还是不知道怎么弄。看着照片依稀回忆一下。
准备适量的花红粉,加水搅拌。再准备大锅装水煮沸后倒入大米粉,(粉的话很多种,决定了粿皮的柔嫩度),水喝米粉的比例要恰到好处,水多了会糊掉,水少了有不好揉到一起。小时候外婆经常念叨她的诀窍是一斤米粉三碗水。
盖上盖子焖一会,再用擀面杖使劲和成团,再倒入和面的盆中用力趁热揉匀至面团光滑,边揉会适量的加点花生油或者植物油,这样就不会粘手以及粘在盆上面。
揉皮揉匀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就是揉均匀让色均匀;第二是去“核”,去掉里面藏的米粉孔,那些没有揉到红粿皮里面粉,把米粉皮揉均匀。这个时候很考验人的,要趁热不停地揉搓着。也考验本人的臂力以及耐力。
把红桃粿皮搓成长条,捏一小块,揉成团,沾点粉,中间按压戳个孔,不戳破,顺着那个小孔用大拇指和食指顺时针捏,左右手尽量靠一起转动,皮不可太薄,也不可太厚,薄人的话容易露馅,厚的话蒸熟口感不佳。若果期间沾手沾盆,撒上少许米粉继续和。
这样捏成大概有半个拳头那么大,压成圆薄圆薄的碗状粿皮就可以了。我虽然说起来这样,实际操作确实很难的,力度以及方法很难掌握,需要一定的经验以及不断摸索才能很好的驾驭。
像包饺子一样,往捏好的粿皮加入两大勺已经炒好的糯米饭,将它包裹成粿印大小的圆锥状,放入红桃粿模具中按平,粿印朝上,轻轻一拍,再倒扣取出红粿。
谈到印红粿,以前都是木刻的粿模,极具潮汕特色,富有手工艺术感。但是现在为降低成本渐渐做成了塑料的,家里为数不多的木刻粿印大概可以算得上“古董”了。
蒸熟制成的红桃粿香软可口,也能品尝出红桃粿最原始的味道,同时也寄予了蒸蒸日上的愿望。
另一种熟悉的吃法是把红桃粿煎至两面金黄,变得外脆里嫩,再淋上一勺卤鹅汁或者特制的蒜头酱。汤汁或者酱料都能将红桃粿提升了一个新境界,更吃出了让人魂牵梦绕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吃红桃粿时,长辈们总会说笑道:先吃尖尖的钩状的粿头,以后就生搭埠(男孩);先吃后面三角粿肚的部位,以后就生姿娘(女孩)。这是老一辈流传的古话,也是关于红桃粿最有趣的寓意。
其实无论粿头也好,粿肚也罢,它是潮汕人的家乡味,是一种祈福祈寿的情怀,都是美好寓意的象征。红桃粿在潮汕地区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了,甚至于大家都吃腻了,或许只有在外的游子才会对这一口久违的味道美食能够垂涎三尺吧。而对我来说,是记忆里面最深刻的味道,外婆家的味道。外婆家的味道有很多,每一个都是让人回味,家的味道,爱的味道。
(文章也发表于个人微信公众号,喜欢可以关注,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