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感悟】查克兔斯基 《见识更多的可能》
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了武志红老师的书《巨婴国》,于是上网找关于这本书的介绍。书的内容大概写的是:武志红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在当代的中国家庭教育下,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在走向社会,离开父母的情况下生存有一定的困难。
记得在几年前看过网上一个新闻,新闻内容说的是:天才少年魏永康,在学校路上一路开挂,在17岁那年以高分成绩考进中科院,成了硕博连读的研究生,但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被中科院开除。在这个天才少年被开除的背后其实是好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缩影。魏妈妈认为儿子只有专心读书,长大后才会有出息。所以在家里他只需要读书,连洗澡、洗脸都是母亲包办,吃饭也是母亲喂。这也导致他到学校后,不知冷暖,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冷了不知道穿,甚至忘记参加各种考试和撰写论文,后面由于种种原因被勒令退学。一个不知自理生活的人,工作、人生还有多少可能呢?
拿我自己来说。我是一个生活在80年代的90后(好多时候我都这样跟别人说^_^),由于小时候个头长得比同龄人要高,在那个时候的农村里,上学比较早,读大学时,周边的人都年长自己2~3岁。在上大学之前,基本是不太善于同别人交流,也不敢和女同学讲话、聊天等,可这样的状态,在当时似乎也没觉得怎么样,还过得去啊!上大学的第一年的下学期,那时候网络不是很方便,于是经常去和同学去网吧上网,他们一般都玩游戏,而我喜欢瞎折腾电脑,浏览网上的各种信息,折腾一些日后能用的上的东西,找到自己目前的状态。后面渐渐的去参加系里的活动,混学生会、做班长等等,迈出了慢慢适应沟通的第一步。小时候,父母拼了命将我们养大,连重、苦、累的活都不让我们干,教会我们要感恩、要心地善良,但长大成人之后,有时候觉得这未必是好事。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要经历他该经历的磨难,唯有尝过酸甜苦辣咸,才知生活不易。
我害怕一种固定而且重复的生活。
我害怕自己的生命在固定而且重复的生活中变成一种原地踏步的机械式循环。
我看到许多人在还很年轻时就“老”了。“老”并不是生理机能的退化,而更是心理上的不长进,开始退缩在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中,不再对新事物有好奇,不再有梦想,不再愿意试探自己潜在的各种可能。
他们还很年轻,但是他们在等着“退休”,接下来漫长的岁月,将是多么倦怠而又无力改变的原地踏步啊!
我忽然有一种惊醒!
我要这样地老去吗?
于是我决定出走了。
从自己熟悉的环境出走,从日复一日没有挑战的生活出走,从别人认定你的定型的角色出走,走向陌生,也走向更广阔的新自我。
摘自:蒋勋《无关岁月》P.165
看了上面的一段话,感想、启发一并来。
感想:
001永远停留在舒适区,永远不知上进、按部就班,那你这辈子就这样了;逼自己成长固然痛苦,但成长以后所见识的事物、人是你以前所不敢想象、更不会去想象的;2016年,因不甘心浪费下班后、业余的时间,报了个感兴趣的职称培训班,哼哼唧唧的每周去上课,在那里你不会想象有比父亲还年长的同学,有宝妈带着孩子去上课的同学,我想同学们都是奔着见识更多可能而去的;
002前段时间一个网络语出现在我们生活里,“佛系青年”(“佛系中年”),大概的意思是说:在本该折腾、奔波、燥起来的年龄里,却安安稳稳、油油腻腻的生活、工作,生活没追求,做事“差不多先生”。时间久了,如温水煮青蛙,完全感觉不到自己的危机,那是件很可悲的事;
003在机械行业有个定义叫:机械鲁棒性(又称健壮性)。专业解释是:控制系统对特性或参数扰动的不敏感性,简单点说就是:当世界发生你意料之外冲击的时候,你到底有多耐操。我们应该时刻学习,走出舒适区见识更多可能,虽然痛苦,但你的“耐操力”绝对是呈上升状态的。
启发:
001我们难道不应该在过得越是痛苦的时候,选择更努力的成长吗?那样才有更多可能性;
002加入读书营,看着剽悍老铁们的剽悍,自己不努力都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