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舍心——出世间法的桥梁
所谓的「世界」,是指心跟境界互动的模式。呈现出来的主观经验包括「苦」跟「乐」。拉、推、平舍,这些动作不断地在架构我们的世界。我们不断地把心调整到能够满足我们的快感跟好奇心的事物上,这就是世界造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心的活动,也有身体的活动。
佛经谈到「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不同的世界,不外乎是由不同的心理活动所组织出来的不同的经验。解脱道是从比较粗糙的世间,上移到比较精细的活动方式,最后达到出世间。「平舍心」是最初步的出离心,帮助心不再随波逐流,有起码的客观力,观察眼前是什么样的力量在促成活动。
达到平舍心的第一步:远离世间的贪忧
暂时把贪心跟忧虑搁置,看到视觉、听觉的经验是如何产生跟消灭,乃至触觉、意识…等,是如何产生跟消灭。眼前这个美好的世界,有可能是刻意营造的,因为这些内心的用力和造作,而产生出当下的境界。任何意志所产生出来的世界,可以当做自我吗?平舍、接纳,这种心境是不是意志力所维系的呢?这些都是禅观可以提出来的,有可能是如理作意观察的对象。
佛陀说:解脱的心是无有方所。解脱的心不会百分之百的把快乐感、幸福感寄托在某一个位格或方所里,当某一个方所或情境改变了,解脱的心不会因此产生贪跟得失。
换句话说,一个解脱的心是完全独立于世界的,不需要依附在任何的世界,不需要世界来定义自我。
要能够体会到如此解脱的境界,第一步要做到平舍心。平舍在佛教的传承里,被称为「世第一法」,是世间通往出世间的桥梁。在没有达到出世解脱之前,最起码要能够看得到:平舍在帮助我们放下很多没有必要的控制感,帮助我们在面对心的动作产生时,不会立刻钻进去,心不会反应式的从中制造出我慢来。
心不再去连系任何因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我慢」的感觉。六根触不再生起一个「能看的自我」,心不再驻扎其间。没有任何一个人、天、饿鬼…的轮回道可以系住你,这就是「出世间法」。
问 答
问:「世间」是我们对外境的认知,有时指的是物质的世间?
答:我们认为客观的物质的世间,其实也都跟心发生了关系,才会产生某一种特质来。
五官跟生物进化中,自我的延续机制有关。并不表示这个世间真的是由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所组合成的,这只是人类主观世界呈现出来的,我们就把类同处讲成是客观的东西。我慢呈现的方式,是心对眼前落脚的地方,有一种错觉的安全感,沈迷在这个点上,不断地投注时间、心力去玩味。
佛陀讲无常、讲非我,主要是讲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视野,才能够松动我们的我慢。最终还要能看到连无常想、非我想,都是造作、都是因为你的意志产生了,才呈现出来的情境。
问:平舍跟忍耐的界限跟差异在哪里?
答:把平舍当成是努力的方法,而不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它只是通往出世间的一个桥梁。它还是有为法,因为里头还有造作,把造作当成家,会有不安稳感跟得失心。平舍跟正知正念是连在一起的。平舍的当下,很清楚地知道哪一些反应跟用力是多余,是可以放下的,哪一些是需要承担的。
问:请问禅修应采什么样的坐姿?
答:最重要的是,有没有某一种姿势能够让你很放松、很清醒,不会危害到健康。如同平舍心,不要把它当成是一个目标,而是当成一种锻炼的方法跟过程。
问:请问如何回观、检验自己是否如实地走在出世间?
答:佛经上说:证得初果,大部份的遮障都已经化解掉了。佛陀说:初果断掉的烦恼,就好像大公园里的土,还会遮盖初果的烦恼,就好像是我手掌中的土。真的明白什么是我慢,你判定自己(我慢)的标准会是务实的,都会跟戒、善有关,不会跟自我合理化有关。
问:修平舍已经一段时间,却还无法抽离境界,请问该怎么办?
答:平舍心就是一念之间,只要有正知正念、意往那个方向,你已经在修平舍了。不要让平舍变成生活另一个压力的来源。把平舍想象成随时随意可以度假,如漫画中的如意门,门一打开、脚一跨入,就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了!
有正知正念的人,一直在磨刀、磨剑,一直在琢磨什么样的力道是更省力、更有效率的。惭愧的巴利文原意直接跟警觉力有关。见到小小的不善也生起戒慎警觉,深知小恶的姑息就是在长养长远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