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68篇《小雅 出车》
【原文阅读】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醜,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译文参考】
我乘坐高大战车准备出征,前军列队静侯在都城郊外。从周王的宫殿里传出命令,听从国家召唤我到这里来。召唤我的仆从马弁到身边,告诉他们一同上车到前线。国家多事之秋安全成大患,我们务必紧急赴难勇向前。
我乘坐高大战车准备出征,后军列队静候在都城门边。遍布绘有龟蛇图案的旗帜,漂亮羽毛插在大旗的顶端。那些绘有龟蛇鹰隼的大旗,无不在浩浩风中猎猎招展。此去安危胜败我忧虑不安,马弁随从尽带愁容与忧颜。
周王给南仲大将军发号令,派他去遥远的朔方筑防城。众多战车一齐出动响嘭嘭,旗帜漫空飞舞斑斓又鲜明。周天子给我们颁下严号令,火速赶往那朔方修筑防城。威名赫赫的南仲大将军啊,率军出战把玁狁一鼓荡平。
想当初我离家远行的时候,正是黍麦五谷秀穗花繁盛。如今我终于踏上漫漫归途,大雪纷飞伴我一路走泥泞。国家安全危机多灾又多难,无法得到片刻休息和安宁。难道我们不苦苦思念家乡?只是我们敬畏天子的诏命。
无名虫在草丛里嘶嘶鸣唱,蚱蜢轻灵地跳跃在草尖上。妻子已经好久没见我的面,一副忧心忡忡的可怜模样。可以想像得到她见我归来,那渴盼躁动的心必将安放。威名赫赫的南仲大将军啊,归国途中顺便把西戎扫荡。
春光明媚阳光是那样和煦,花草树木生机盎然多繁茂。黄鹂鸟儿尽情地卖弄歌喉,俊俏村姑悠闲地采撷香蒿。抓捕审讯割掉左耳的俘虏,收拾停当就急急忙往家跑。威名赫赫的南仲大将军啊,把不可一世的玁狁来清剿。
【字词注释】
(1)牧:城郊以外的地方。
(2)棘:急。
(3)旐(zhào):画有龟蛇图案的旗。
(4)建:竖立。
(5)旄(máo):旗竿上装饰牦牛尾的旗子。
(6)旟(yǔ):画有鹰隼图案的旗帜。
(7)旆(pèi)旆:旗帜飘扬的样子。
(8)悄悄:心情沉重的样子。
(9)况瘁(cuì):辛苦憔悴。
(10)彭(bāng)彭:形容车马众多。
(11)旂(qí):绘交龙图案的旗帜,带铃。
(12)央央:鲜明的样子。
(13)赫赫:威仪显赫的样子。
(14)襄:即“攘”,平息。扫除。
(15)方:正值。
(16)华(huā):开花,诗中指黍稷抽穗。
(17)思:语助词。
(18)雨(yù)雪:下雪。
(19)涂:即“途”。
(20)遑:空闲。启居:安坐休息。
(21)简书:周王传令出征的文书。
(22)喓(yāo)喓:昆虫的叫声。
(23)趯(tì)趯:蹦蹦跳跳的样子。
(24)阜螽(zhōnɡ):蚱蜢。
(25)君子:指南仲等出征之人。
(26)我:作者设想的在家之人。
(27)降(hōng):安宁。
(28)薄:借为“搏”,打击。
(29)西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30)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31)喈(jiē)喈:鸟叫声。
(32)蘩(fán):白蒿。
(33)祁祁:众多的样子。
(34)执讯:捉住审讯。
(35)获丑:俘虏。
(36)薄:急。
(37)还(xuán):通“旋”,凯旋。
(38)玁(xiǎn)狁(yǔn):北方的少数民族。
(39)夷:扫平。
【诗歌赏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而战争也就很自然地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出车》一诗,正是通过对周宣王初年讨伐狁胜利的歌咏,满腔热情地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英明和赫赫战功,表现了中兴君臣对建功立业的自信心。
《小雅·出车》这首诗,在材料的选择上和正面描写战争的诗篇有所不同,诗人紧紧抓住了战前准备和凯旋这两个关键性的典型场景,高度概括地把一场历时较长、空间地点的转换较为频繁的战争浓缩在一首短短的诗里。
诗人把精拣出的点兵建旗、伐玁狁、征西戎、凯旋归来献俘虏等主要情节巧妙组合,一统纷杂头绪,构筑成篇,并选取不同角度叙述,以主带次。既有条不紊地展现事件发展全过程,又避免了罗列事件之弊。这种结构使诗章布局严整,凸显主题的同时使诗歌曲折动人。
诗的前三章描写战前准备的情况,在细部刻画上均采用了画面的描绘与心理暗示相叠加的技法。第一章说“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以“出车”“到牧”“传令”“集合”四个在时空上逼近,时间上极具连贯性的动作,烘托出一个战前紧急动员的氛围。末二句又以“多难”和“棘”二词暗示出主帅和士卒们心理上的凝重和压抑。
第二章则以苍穹下林立的“旐”“旄”“旂”“旟”之“旆旆”,写军行至“郊”的凛然气势。末了又以“悄悄”“况瘁”写在开赴前线的急行军中士兵们焦急紧张的心理。第三章以“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再叙军容之盛。在正确地部署了战斗的同时,用“赫赫”及“襄”暗示出作者对赢得这场战争的自信。
这里所采用的描写技法,使前三章既有恢宏廓大的郊牧誓师、野外行军之壮观,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活动,做到了整体与细节、客观与主观的巧妙组合。
本诗描写了一场战争场景。是谁主导了这场战争呢?第三章出现了主帅的名字——南仲。此人是周宣王时期的大臣,他的名字出现在两篇青铜器铭文里。
这两件青铜器,一个是驹父盨盖,另一个是无叀鼎。驹父是人名。盨是一种像托盘一样的用来盛食物的礼器,由簋的形制发展而来。驹父盨是西周中晚期的器物,在它的盖子上的铭文中出现了南仲。无叀鼎也是西周晚期器物。我们现在把叀读作huì,是一种无奈的做法。它就是“惠”字的上半部分,在金文里可能未必读这个音,但是不会相差太远。无叀是一个人,这个鼎里边也出现了南仲,而且说南仲是宣王朝的司徒,有点儿像宰相。所以,他作为主帅还是可以的,因为在古代文臣武将划分得并不是很清楚。
诗的后三章跨越了诗歌在叙事空间上的先天不足,略过战争的具体过程,直接描写凯旋归来的情景。在这一部分里诗人避实就虚,颇具戏剧性地运用了类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出人意料地从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拉向“黍稷方华”的初出征时,进而通过今昔对比(“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所产生的时空错位,和从“雨雪载涂”走到“春日迟迟”的漫长归途,引导着读者用想像去填补对战事的漫长与艰苦之认识。
家中之人从“未见君子”之“忧心忡忡”到“既见”之喜悦安心的转变,更是施展想像,从另一侧面写出了人们对战事的关注与饱受其苦的心态。最后,很自然地引出对凯旋的由衷高兴和对主帅的赞美。
从表面看,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似乎是舍本逐末,但由于其中渗透了参战者从忧到喜的深刻而细微的心理变化,而使得这些看似“闲笔”的场景描写成为诗中人物心灵和情感的背景或外化,比正面的描写更感人、更细腻。
诗歌的空间构成颇有妙处。全诗共描绘了受命点兵、建旗树帜、出征北伐、转战西戎、途中怀乡、得胜而归六个不同时空的画面,诗人将这些并无紧密联系的场景、情节借助情感的抒发糅合、贯通,展开一幅真实、广阔的古时征战图。而且,诗人吸收了民歌成句入诗,语言上有质朴自然之气,意境中具情景交融之美。
【《出车》学习的反思探讨】
战争从未让女人走开
李山认为,这首诗像是国家典礼上的一出歌剧,前四章的内容都是由男子吟唱的,而接下来的第五章,吟唱的主角变成了女性。这也是这首诗的奇特之处。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讲的是本诗的创作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前面几句。前几句诗亦见于《召南·草虫》,只是个别字句略有差异。“喓喓”是草虫鸣叫的声音,“趯趯”是“跳跃貌”,“阜螽”是蝗虫。
我们学过,《草虫》是一首思妇诗,讲男子在外作战,女子在家思念在外的征夫。由此可以判断,这是以女子口吻来表达的情感,而“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则呼应了这种情感。见不到丈夫心中万般焦急,而见到他之后心中一块石头方落了地。
在此处,形成了一个男女对唱的格局。如果单纯地把《出车》看作李白、杜甫诗歌一样的作品,这种现象就不足为奇。但如果作为王朝的礼乐,我们就可以还原出一个场景。在庆功的典礼上出现了男女对唱的表演形式,以此来表达对战士的慰问和体恤。就像宴饮上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一样,诗不仅仅是诗人的作品,更是典礼的一部分。
有了这样的场景,诗的意味就显得有些不同。战争是男人的事情,为什么要把女人拉进来?后世高适的《燕歌行》中有这样的句子:“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的战争诗中往往会用这种对比的形式,男子在外征战思家的时候,女子也在后方思念远方的丈夫。这种格局实际上来自《诗经》。
这样做就是为了表达主题:战争绝不仅仅是男人的事。当一名战士在战场牺牲的时候,社会上可能有很多方面在流血。有人失去了丈夫,有人失去了儿子,有人失去了父亲,有人失去了兄弟,也有人失去了朋友。反战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如果判断这是一场男女对唱的表演,那么,在西周时期的典礼上真的有“女歌唱家”吗?从历史上看,商纣王时期有所谓“女乐”,在孔子的时代也有。《论语》中说:“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但西周关于女乐的记载是缺乏的。根据殷商和春秋的情况推测,西周的典礼上应该是有女乐的。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典礼上出现了女歌手,代表全天下的女子表达她们的情绪。这种场景更像是一出歌剧。而战争,也从未真正让女人走开。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简书”是写在简册上的诏令。西周时期,国家有危难时要向分封的诸侯们下达拱卫王室的诏书,作用相当于后世的虎符,可以调发各地的兵马。
对西周贵族来说,接受天子册封的同时也就承担了守卫天子的责任。齐桓公争霸前期,北狄从太行山一带入侵邢国,即今天的河北邢台一带。邢国的诸侯是周天子的庶子,被北狄围困后向齐国发出求救文书。当时的齐国正在进行改革,兵强马壮,齐桓公就此事询问管仲的意见,管仲便提到了“畏此简书”。
虽然邢国与齐国并不是君臣关系,但兄弟之国有难不可不帮,否则我们的华夏民族将不复存在,即所谓“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天子有难,诸侯出兵勤王,这是天经地义的;兄弟之国有难,出兵相救,也是大义。
在《论语》中,我们学过,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 dú)而莫之知也。”这是子贡因为不知道如何看待管仲时,孔子的回答。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主公而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夫子回答是:“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人民直到今天还享受到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已沦陷于入侵的夷狄,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无人知道呢!”
管仲自然并非完人,孔子也曾批评过管仲的不足之处。但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能够不以武力而多次会盟诸侯,平定天下,这本身就是利泽百姓的莫大仁功。孔子强调,今天我们都受惠于他的恩德,他保存了中原诸国的礼乐文化。如果没有管仲,可能北方夷狄打过来了,可能文明断绝了,我们都披发左衽了,他的历史功绩不容忽视。 孔子认为,管仲是个有仁德的人。这要从他的历史作用、惠及人民、维护周礼等角度肯定了管仲的功绩,从历史政治大局的客观性和重要性来审视。
所以,从这首《诗经》战争诗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复杂深厚的情绪情感,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尽管厌恶战争带来的灾难痛苦,但在面临大义之前,将领和士兵依然义无反顾地去赶走入侵者,维护着邦国安定。
参考资料:
《先秦诗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0月
《讲给大家的诗经2》,李山,东方出版社,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