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哪部小说出现在了《东方快车谋杀案》中
-1-
在2017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大侦探波洛手捧狄更斯的小说嘎嘎怪笑的镜头,是这部让人昏昏欲睡的电影唯一能给人留下些许印象的场景了。和我一样,百度上也有人在提问大侦探的手中是狄更斯的哪一部作品,有人回答说是《双城记》,但我认为,像《双城记》这样一部悲壮中带点悬疑色彩的作品,还不至于惹得大侦探笑得连肚皮都抖动起来。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被誉为是英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其作品在110年前就被引进到中国,在建国初期,更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因素,狄更斯的作品在国内译本众多,影响广泛,对狄更斯作品的研究在学术界也很受重视,这其中的原因大概就是我们的精神领袖马克思对狄更斯的评价了。
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起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2卷)】
这批杰出的小说家中就包括查尔斯-狄更斯。
-2-
在狄更斯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双城记》属于他在其创作巅峰时期推出的一部成熟作品。仅从故事结构上来说,情节错综复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又因为埋下了许多悬念和伏笔,使得情节更加曲折离奇,能让读者保持持续阅读的兴趣。
但同时也让提炼故事梗概成为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在此,我选择放弃。
在本书的《初版序》中,狄更斯坦言《双城记》的创灵感机源于威尔基-柯林斯的剧本《冰海深处》。《冰海深处》的主人公是一个为了心爱的姑娘,情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拯救情敌的青年。于是,一个名叫西德尼-卡顿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了在世界文学名著的长河中。
我不认为西德尼-卡顿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才华横溢但又不求上进,这个浑身沾满酒气,似乎总显得不太清醒的律师助理自称是“失意的苦工”,是个“年纪轻轻就夭折的人”。我没有印象狄更斯是否告知读者西德尼-卡顿如此颓废的原因,只记得卡顿在醉酒的时候还能一字一句地说:“我不关心世上的任何人,世上也没有人关心我”。
但事实上,西德尼-卡顿不可抑制的爱上了美丽善良的露西,他噙满着泪水向露西表白的场景真让人心碎。
我是个自暴自弃、虚度年华、酗酒成性的可怜虫,自始至终,我都知道自己不配。不过,我还是忍不住,怎么也忍不住想向你敞开心扉,你是这世界上最后听到我的心声的人。
善良的露西尽管不能以爱情作为回报,但的确给了卡顿最真诚的泪水,她真心的为卡顿难过并希望他能振作起来,更让卡顿欣慰的是,她真心地珍重卡顿的感情。
卡顿最后的请求:
希望你有时能够想起,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人,为了保全你所爱的人的生命,我情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最终卡顿顶替露西的丈夫走上了断头台……像许多经历无望爱情的人一样,爱情有时候感动到的只有自己。
-3-
关于狄更斯与《双城记》在评论界也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
众所周知,被称为语言大师的狄更斯的作品一向以语言明晰生动、诙谐幽默为标志,这也让一部分评论者认为狄更斯是一位迎合大众趣味的通俗小说家。加上他的某些作品又存在着侦探小说的特征,以及若隐若现的反犹主义情节,更让一小部分人质疑狄更斯的文学地位。
批评界永远是不甘寂寞的,在童真的《狄更斯与中国》这本专著中,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
将《双城记》视为狄更斯的代表作,是典型的以我们自身的文化模子的文学观和文化立场来认识、欣赏、评价来自西方文化模子中的作家的作品……在英国人那里,他们认为《双城记》是最缺乏狄更斯风格的一部作品了……许多不喜欢狄更斯其他作品的人倒十分偏爱《双城记》,而许多热爱狄更斯的人却不肯把《双城记》读上两遍。
而在《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 第一卷(下)外国小说研究》中,北大教授则针锋相对、指名道姓地给予了辛辣的讥讽。
令人纳闷的是,童真所说的“英国人”只有一个人——他只举了乔治-桑普森所著《简明剑桥英国文学史》中的一个例子,便得出了上述结论。事实上,许多热爱狄更斯其他作品的英国人也十分喜爱《双城记》,原因恰恰是他们认为后者最能代表狄更斯风格……若要断定《双城记》缺乏狄更斯风格,还得用第一手资料佐证才行,而童真并没有做这方面的功课就草率的做出来了结论!
看学术界的争执所获得的乐趣,甚至超过了阅读原著本身,作为一个读者,我感觉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