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一个小伙子用手机大声播放歌曲,旁边老大爷忍不住制止,“关上!谁爱听你放的歌。”小伙子恍然一惊,立刻关上了音乐。飞驰的高铁上,年轻的爸爸给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讲李白的《侠客行》,高声朗读盖过了列车的嘈杂,周围的旅客纷纷侧目。
此类现象还有很多,个别人在公共场合的表现的确很让人烦扰。边界意识的淡薄使其意识不到自身行为的不当,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对他人带来影响。
对此,很多人习惯从素质的角度评价,分析其原因在于不讲公德,个人素质低等等。对此并不完全苟同,觉得除了极个别人,一般被提醒后会马上意识到并改正,没必要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去“上纲上线”的一味谴责。
在越来越重视个体感受的现代,如何保持公共场合的秩序,保障人们免打扰的权利,一次经历有所启发:公交车上正在广播市民文明公约,“垃圾放进箱,遛狗拴绳粪便清......”一个小女孩坐在老人怀里小声的一板一眼的跟着说,稚嫩的声音引发了边上乘客的微笑。
文明规范要从娃娃抓起,经常持久的宣传很重要。很多规矩大家都清楚明白,前面举的两个例子,当事人无心触犯很大的原因在于自觉的意识不强。有针对性的宣传则能够营造一种氛围,给予及时的提醒,更重要的是持久反复的宣传,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形成思想和行为自觉。就像那个小女孩,从小受到的熏陶必会转化为长大后的行动,良好的规范就这样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公民个人的素质会不断提高,公共秩序中存在的问题作为长久的解决之道,需要社会的积极引导。
写下这些感想,耳边已经没了年轻爸爸激情饱满的朗诵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