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老师:
您笔下描写的孩子们战队“抢排头”的镜头,每位老师都很熟悉,而且都经历过,我也一样,有被孩子们因争抢站排头而踩脚,皮鞋常常是穿不旧,就被踩破皮鞋头,更有被向后拥退而摔倒的“惨痛经历”...…现在想想这都是一种乐趣,一种和孩子间的乐趣。
其实,孩子们站队“抢着站排头”,也体现出孩子们积极上进,更说明孩子们和老师们想亲近。
但为了孩子的安全和习惯养成,您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组织孩子们讨论,想出最佳办法——让孩子们轮流当排头。这样既“纠正了”孩子们站队拥挤抢排头的现象,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和公德意识。同时,采取孩子们共同商讨制定“当排头”的规则办法,让孩子们体验到集体决策的公平性和“强制性”,既照顾到孩子们主体需求,也无形的约束孩子不和谐的站队行为,更懂得了知道了先来后到、互相谦让、耐心等待的意义。同时,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就如您在文章中写到“只注重孩子的义务而忽视了孩子的权利,只注重孩子的服从而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日久天长,咱们就剥夺了潜质强的孩子选取的权利,也剥夺了潜质弱的孩子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权利。”
把机会给每一位孩子
文\周欢
每一天早操和户外活动前的排队真让人头疼。我发出“站队”的口令后,孩子们就会疯狂的向站队的地方冲去。有的孩子连小椅子都顾不上放好,就迅速跑过去,你推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老师,他插队”、“我站在这儿”。站在前面的几个孩子,有的抱着我的腿,有的抓住我的手,有的拉着我的衣服,我只能用更大的声音盖过他们,或者一一把他们的手拿开,“批评”他们一顿,可效果不大。
我琢磨老这么乱可不是事儿,对孩子的养成习惯不好,而且还影响班级常规,于是着手调查其中的原因。
我把几个总爱挤的孩子叫到身边问:“你们为什么排队时总爱挤?”“我想当排头!”“你们为什么想当排头呢?”“当排头多好,当排头在前面走,离老师最近,能帮老师干活,还能得到表扬……”我又把经常当排头的幼儿叫到身边问:“你们喜欢当排头吗?”有的孩子说:“喜欢。”有的孩子说:“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
其实,在每次的活动中,遇到帮忙的事,每一个孩子都争着去做。但教师有时为了方便,就只选几个平时潜质比较强的孩子来做,当让做完还不忘表扬一下。时间长了,潜质强的孩子只能被动的理解——只要把你忙就能得到表演,而潜质弱的孩子只有羡慕的眼光,久而久之也许会失去做事的主动性。
怎样才能使每一个孩子得到锻炼,又能让他们互相谦让排好队呢?我决定和孩子们一齐讨论一下,听一听他们的意见。
于是在一次课余时间,我说:“咱们一齐来想个办法,怎样排队不挤?”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我又来问孩子:“大家都想当排头,可排头只能有一个,咱们怎样办才能让大家都能当上排头呢?”
天赐说:“能够看谁的表现好,就让谁当排头。”其他孩子立刻反对:“不行,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当不上的。”亦心说:“能够轮换着当,这天你当,明天我当。”孩子们争论不休。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咱们确定“轮流当排头”。每一天选两名小兄弟姐妹当排头,但当排头时要有精神,要起好带头作用。
新的轮流当排头建立后,孩子们都很高兴,他们再也不去挤着当排头了。我也归纳反思了自己的不足。
咱们总是请潜质强的孩子帮老师做事,只注重孩子的义务而忽视了孩子的权利,只注重孩子的服从而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日久天长,咱们就剥夺了潜质强的孩子选取的权利,也剥夺了潜质弱的孩子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权利。孩子们都只是在人生最出的起跑线上,作为教师应该把锻炼的机会给每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我的心语: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周老师在文章中写的孩子站队拥挤现象,说明老师在班级常规管理方面,比较注意日常细节教育。
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往往喝水、排队、如厕这些过度环节都体现处一些集体行为,老师就要随时注意引导。千万不要忽视这些过渡环节的行为教育,它往往体现一些隐性教育作用。
为了解决问题根源,又为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周老师针对问题,能让孩子自己商讨,自己“支招”,最后达成“共识”---轮流当排头。从而让孩子间的问题通过大家一起商讨,让孩子知道了拥挤站队的安全隐患---踩踏、推搡、耽误时间、损害互相间的友谊等等。
通过这样深入的讨论,孩子自然知道以后站队要按一定的规则站,这个规则就是“先来后到”。不要小看这个站队教育,其实关系到孩子以后走上社会的公德意识的养成。
孩子的问题让孩子解决,体现了老师的细节教育。同时,通过讨论,也教育孩子学会谦让。有时候,生活中的细节往往决定教育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教育是无用的”,倒出的就是当一个人走上社会,所有的知识都忘了,留下的唯一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