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我正在办公室处理事情,手机屏幕亮起,是小轩妈妈发来的信息:“李老师,我昨天晚上放在桌子上的20元钱不见了,麻烦让小轩给我打个电话。”我照做了,却在无意中成了冤枉的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题记
电话里,妈妈严厉的训斥声从听筒里隐约传出,小轩紧紧地握着手机,教室里的我看见走廊上的他眼眶红了,却倔强地咬着嘴唇,直到第一颗泪珠挣脱束缚,顺着脸颊滑落。挂断电话后,我按照小轩妈妈的嘱托“再说说孩子,他还不承认……”,让他站到教室后面——一个十岁的孩子,在全班同学好奇的目光中,独自面对莫须有的指控。
我继续处理手头的工作,偶尔抬头看他。小轩始终低着头,眼泪时不时地滑落。那时我以为那是羞愧的泪水,后来才知道,那是信任崩塌时心碎的声音。
直到第二条信息到来。手机再次震动,是小轩妈妈的紧急追信:“李老师,李老师,不好意思,我才想起来昨天是我拿了20块钱买了那个冰糖,是给别人了。你跟小轩说一说,是妈妈搞错了,妈妈对不起他,麻烦你跟他说一下,他最听你的话了……”
那些文字像一记无声的惊雷。我猛然抬头看向仍然站在教室后方的小轩,他的眼泪还没有干。那一刻,我不仅是冤枉了一个孩子,更可怕的是,我竟然那么轻易地相信了一个孩子会偷钱——甚至没有给他任何辩解的机会。
我深吸一口气,走向小轩,轻轻拍拍他的肩:“跟我过来。”他惊讶地看我一眼,似乎不明白为什么突然得到了“赦免”。
站在讲台上,我做出了一个决定:不是私下道歉,而是公开纠正这个错误,公开向小轩道歉。
“同学们,今天班上发生了一件事,李老师需要向大家说明。”全班安静下来,小轩紧张地低下头,以为又要被批评。
“今天上午小轩妈妈发来信息,说昨天晚上放在桌子上的钱不见了。你们猜怎么着?”有几个孩子立即说:“估计是小轩拿了。”这话刺痛了我,因为这就是我最初的猜想。
“没错,一开始我和小轩妈妈都是这样认为的,甚至为此批评了小轩。”我停顿了一下,环视全班,“直到刚才,小轩妈妈才想起来是自己把这个钱用掉了。”
教室里一片寂静。我走到小轩旁,向他伸出手:“所以,李老师冤枉了小轩。在这里,李老师当着全班的面给小轩同学道歉,希望你能原谅李老师。”
小轩愣住了,眼泪再次涌出,但这一次,不再是委屈的泪水。我继续对全班说:“通过这件事,老师也想告诉大家三个重要的道理:第一,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怀疑一个人,除非你有确凿的证据;第二,如果做错了,就要勇敢承认并道歉,就像李老师现在做的这样;第三,”我看向小轩,“被冤枉时不要害怕,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
后记: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守护每一个幼小心灵对世界的信任。这堂意外的课,学生学到了诚实与宽容,而我学到了——教师的权威不在于永不犯错,而在于有勇气承认错误并修复伤害。
那20元钱最终买来了比冰糖珍贵得多的东西:一个关于信任、勇气和原谅的教训,它将永远甜在我们师生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