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三曹诗选》,脑子里久久萦绕着这父子三个人——曹操、曹丕、曹植。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人物,比如他们所赠诗、或引发他们诗情的那些兄弟王侯。但他们只是作为一种背景来衬托着的,有一点隐隐飘渺的虚幻。
当我一首首品读三曹诗的时候,他们褪去了历史身份与善恶色彩,还原成了一个个真实、饱满、深沉的灵魂。
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事件可以误传,情感却难以伪装。而诗,多是抒发情感的。
三曹是军事家、政治家、管理者、王侯将相,却更是诗人。
曹操的诗有气势气概,如《龟虽寿》、《短歌行》,大家耳熟能详。曹操是国家开拓者,他具有驰骋疆场的挥洒,大权在握的运筹,故此,诗文也有较大格局。
曹丕的诗多有咏叹,但像他的人一样,有节制,有限度,较理性。他对于文学本身更感兴趣,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七言诗,确立了建安七子的位置,写了一些文学评论。
曹植最具才华,最具诗人气质:浪漫、任性、多愁、善感。他的诗,多充满了哀伤、悲叹、惆怅之感。即使如《洛神赋》那样的美赋,浪漫之中也透着一缕悠悠的惆怅。
这都跟他们的性格、处境、经历有关,本无对错。
我总觉得,爱写诗的人是浪漫的,更是善良的。我怎么也无法把曹丕想象成一个坏形象,无法把他对曹植的态度联系在一起。
曹丕和曹植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曹丕继位成为魏文帝之后,对曹植进行了强烈的打压与限制。这一点,不仅历史上有记载,曹植的诗中,更明显地反映了这些内容。
当然,曹植不可能在诗文中骂他的皇帝哥哥,否则,他连命都保不住了。他只能通过诗、通过文字,来抒发内心的痛苦悲伤绝望之情。
但是,也不能说曹丕是个坏人。当时,社会发展就在那里,社会的整体意识就那水平,个人的意识难以超越社会整体意识。曹丕的所作所为也算是形势所迫,身不由己啊。
好在,曹丕最后和曹植的关系有所缓和,这也算令人欣慰吧。
曹丕曹植年龄都不大就去世了,曹丕40岁,曹植41岁。兄弟俩都是满腹才华,但大概各自都情志不畅吧,虽然看起来一个在强势,一个在弱势,但实际上,两个人内心都同样受着折磨,只是不同的折磨。
大才子曹植如此的命运结局,要怨,也只能怨不该生在帝王家了。处于帝王家的敏感、重要位置,看起来高高在上,万千荣耀,但陷入矛盾核心时,却也是血雨腥风、严酷无情。
跟历史上其他倒霉皇帝或王子相比,曹植的命运还不算最坏的,起码他是善终的。
只是年纪轻点儿,让人可惜。否则,他会为后世留下更多精美的诗文、诗篇。
我喜欢诗,诗中的情感总能激起人的共鸣,似乎亲眼可见诗人的处境与心情,有一种真实的身临其境感。
诗中那无限的张力、余音袅袅的绵长,超越时空,让诗有了无穷无尽的生命力,也让诗人永远鲜活,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光芒。
沉浸在诗中,总不想出来。
曹植的诗,因为不曾沾染执政者的虞诈,更多一些人性中的真实和真情,比较纯粹。他的《赠白马王彪》,情真意切,读得令人与他一样痛苦,愁肠百结。篇幅太长不复制了,大家去网上搜一下吧。
不止这一首,曹植的每一首诗都是和着血泪,用灵魂在抒发着他的真情实感、肺腑之音、千古之叹。
如果历史是真实的,时代是真实的,如果真有灵魂这回事儿的话,我想,我们一定经历过那个时代,理解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感受。所以,曹植的诗才那么深深地打动人心吧。
它激起的是我们内心似曾相识的情感,故此产生了共鸣。否则,我们无法被一种自己所不知道、从来未曾体验过的情感所打动。
诗,让我们超越当下,纵横于过去未来,进入无限的永恒之中。诗,让生命更深沉,更纯粹,更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