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年读三年级了,语文课本中有一首古诗,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寒风萧瑟的秋夜的所见的景象:瑟瑟秋风吹得梧桐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江面上吹来一阵阵寒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夜深人静,诗人看到篱笆后的院落里有一盏灯笼忽闪忽现,料想应该是孩童们正在斗蟋蟀(蛐蛐)吧!
那么这里为什么要把蟋蟀叫做“促织”呢?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写道“莎鸡,一名促织,一名络纬,一名蟋蚿。促织谓鸣声如急织,络纬谓其鸣声如纺绩也。促织一曰促机,一名纺纬。”也就是说,蟋蟀鸣叫的声音与织布机织布时的声音颇为相似。秋天来临时,天气转凉,蟋蟀开始鸣叫求偶,人们也要开始织布准备冬装,蟋蟀的叫声与织布的声音相仿,仿佛在催促织女快点织布,“促织”之名便由此而来,另外,蟋蟀又有促织、趋织、催织、纺纱娘之称,都与催促织布有关。
在《夜书所见》这首诗中,诗人旅居他乡的清冷感和孩童们的天真烂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听,那蟋蟀的鸣唱,如同秋夜的低语,它在轻声催促着游子,仿佛是故乡的呼唤,母亲的期盼,温柔而急切。
李白在《长相思》写道:“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这里的“络纬”就是指蟋蟀。诗句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蟋蟀在井栏急切地鸣叫,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这里通过描写蟋蟀,凸显了秋天的萧瑟和清冷,进而渲染诗人对远方佳人的思念和对过往的追忆。在《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中,李白又写道:“鸣蝉游子意,促织念归期”,秋蝉鸣叫,仿佛知道游子的心意,蟋蟀也念叨着游子的归期,离别相思之情跃然纸上。杜甫也有“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的诗句,蟋蟀的叫声凄凄切切,牵动人心,不禁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思亲之情。
在古代,蟋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秋天的代名词。甲骨文中的“秋”字实际上就是一个虫子的意象,长得跟蟋蟀很像。这也就是为什么“蟋蟀”会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的原因。它已经不单单是自然界的一种昆虫,而是逐渐演化成了是游子们的羁旅愁怀,以及对故乡和亲友无尽的思念。
“促织,促织”,是催促劳作的号角,亦是凄凄切切的相思之音。数千年来,蟋蟀凄凄切切叫声不绝于耳,诗人们的秋思之情也绵绵无尽。“促织,促织”好一首秋思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