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网站上看到一个提问,“在帮幼儿园小朋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时候,看到别的家长完成的特别的精致,感到很有压力怎么办?”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吧,我也是。在感到压力后,我决定“奋起反击”;在去年的幼儿园国庆主题画活动中,我“大显身手”了一番。一幅画从构思到动笔画,基本都是我来完成,女儿就简单画了几笔。作品完成的挺不错的,还被被班级选送放在了幼儿园门厅展览。
我满满成就感,让女儿去和那个画合影,她兴致缺缺地走过去了,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突然,我发现自己做错了,那不是她的作品,她没有思考的过程,没有参与感。一切都是我的“自嗨”,而她失去了一次自我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这种现象在《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被称为“家长陷阱”。家长陷阱是指父母抑制不住为孩子排忧解难的冲动,挺身而出解救他们的情况。家长陷阱包括5大类:解救陷阱、火速陷阱、压力陷阱、给予陷阱和负罪陷阱。
《让孩子学会思考》的作者是两位执业临床心理医生——达琳·斯威特兰(Darlene Sweetland, PhD)和罗恩·施托尔伯格(Ron Stolberg, PhD);他们专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二十余年。
在书中,他们对当代孩子特有的社交、情感和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针对孩子身上懒惰、拖延、没有耐心、不自立、坐享其成、不爱运动、沉迷网络游戏、吸烟、饮酒等现实问题,为家长出谋划策,提供实用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家长培养信心十足、独立自强和勤于思考的孩子。
《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还入选了《出版人周刊》2015年精选家长读物,并荣获非虚构类作家协会颁发的非虚构类图书银奖。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既想孩子能“全副武装”,又不想让孩子受半点委屈,所以我们“帮助”孩子。在帮助孩子解决困境或问题时,家长容易比孩子更卖力,导致落入了“家长陷阱”,导致孩子在某些能力和情感方面的缺失。
01 “家长陷阱”让孩子能力缺失
“当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时,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动手锻炼的机会,最终也会处于不利地位。”
� 自己解决问题、安排时间的能力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安妮特·拉鲁的代表作《不平等的童年》中,有这样的表述:“协作培养的中产阶级的孩子对很多重要的社会技巧并不熟悉,比如,在长周末和暑假自行安排业余时间,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发表长篇大论等等”。
我们再来看看对照组——自然成长的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哈罗德和妹妹与妈妈住在一起,靠公共救济生活。哈罗德比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更有自治权,他掌控着自己闲暇时间的日程安排,这让他足智多谋,没有中产阶级家庭孩子的疲累感;他还有重要的社会能力,比如巧妙自如地应付“在街上混的规矩”。
两种不同培养模式下,孩子的能力也有有所不同。中产阶级的父母更会代替孩子安排时间、解决;而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则不得不自己去面对各种问题。孩子终将自己面对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家长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
� 缺乏自我约束力,容易迷失自己
在父母安排好一切的情况下,孩子容易过于依赖父母,从而缺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
比如在经历了紧张压抑的高考冲刺之后,到了大学里,很多孩子就彻底放松了。这时家长不在身边,没有提醒监督,只能靠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所以很多大学生容易在独立生活后放飞自我、迷失方向,沉迷网络游戏、流连于娱乐场所,甚至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 害怕失败,创新力不足
父母帮孩子解决问题,使得孩子经历“失败”的机会越来越少,同时也会产生对失败的恐惧心理。在《创新化生存》一书中提出“‘恐惧失败’成为成长的氛围,成绩越好的孩子越怕失败,似乎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但创新,就要尝试新的东西,便难免会失败。在周轶君最新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也提到过类似的话题,那一集是关于“创新之国”以色列的教育,特别提到了犹太人对于失败的宽容。以色列的风险投资人认为,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是重要的财富,让创业者不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失败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一课,家长不应该为了保护孩子,而让孩子错失了在失败中学习的机会。
02 “家长陷阱”让孩子情感缺失
“他们想为孩子代劳的欲望太强烈了,无法忍受袖手旁观的煎熬——他们会不由自主地给其他孩子的家长打电话道歉,迫使他们继续做朋友。”
� 友情缺失,亲子关系破裂
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记录了这样一个事件。
小学六年级的汉伟,在课间与同学玩耍中,不慎撞到了脑袋;医生诊断是轻微的脑震荡,建议回家休息。汉伟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妈妈生气极了,带着他冲到教室,直接打断讲课的老师,要求几个一起玩的同学走出教室。班主任匆匆赶来,汉伟妈妈又要求班主任打电话,让那几个学生的家长立即到学校。
不仅如此,还不停责骂班主任,没有看管好孩子,让自己的儿子受了伤;那个年轻的班主任被“骂”哭了。学生家长赶到后,汉伟妈妈的“战斗力”还在飙升;责怪这些家长不把孩子的事情放在心里,这么慢赶来学校;责怪这些家长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最终,这场闹剧以汉伟妈妈胜利的独角戏落幕。
汉伟妈妈以为自己赢了,还做的非常好,因为她尽心尽力地保护好了自己的孩子。但实际情况是,汉伟成了同学眼中的“妈宝”,被同学排挤、嘲笑,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他失去了一种重要的情感——友情。
与此同时,这件事情也成为了汉伟和妈妈亲子关系破裂的导火索。这件事之后,原本认为自己的妈妈是最好的妈妈的汉伟,逐渐疏远母亲,以叛逆和自我放逐“回报”妈妈的保护。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发生在汉伟身上的变化,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人性本身就如此,在外力强制条件下很容易引起对立情绪,很可能出现反抗作用。”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选择,横加干涉,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情绪的对立,从而强化孩子行为愈加走向父母良好愿望的反面。因此,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看,“家长陷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与家长的感情对立。
03 避免5种家长陷阱,让孩子学会思考
《让孩子学会思考》中总结了5种常见的“家长陷阱”的表现形式,方面家长识别自己是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其中;而且针对每种陷阱提出了解决方法。
� 解救陷阱:家长替孩子解决问题
“看到孩子陷入困境,父母就心疼。所以,父母迫不及待地要给孩子解决问题,把他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家长应该把拯救的机会留给孩子本人,给他们自己锻炼的机会。当然,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多种解决方案;或者当孩子提出解决方案时,分析优劣。家长对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反馈和支持,比自作聪明为孩子“铺平道路”更有效。
� 火速陷阱:家长火速满足孩子需求,不需要他们耐心等待
“家长竭尽所能为孩子奉献的意愿落实到行动,就是刻不容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一次又一次地使他们的愿望即刻实现。”
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学业表现通常更好,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上进心。而让孩子学会心平气和(耐心)地等待是培养延迟满足感的关键。比如,孩子在你工作的时候发出请求,你可以说:“我很想帮助你,可我需要把手里的活干完,再等几分钟吧。”这样孩子要么学会了等待,要么索性自己动手。
� 压力陷阱:不顾一切地推动孩子向前冲。
“父母生怕孩子因无法在竞争中胜出而信心受挫、自暴自弃,不由自主地推动孩子向前冲,完全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
父母要明白,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在其他孩子身上奏效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父母要明白,没有一个家长能对所有问题了然于心,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家长;父母要明白;不要为了自己眼中的“理想”奋斗,全然不顾孩子的想法。
� 给予陷阱:轻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给他们自己努力获取的机会。
“孩子有求,家长必应,则孩子本身并不需要努力”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自食其力,建立自己赚钱买东西的观念。如果孩子因为你不给他们买东西而发怒,你可以为他提供获取心仪事物的多种方案,以此告诉他需要采取行动、付出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 负罪陷阱:因为内心的负罪感或不安感,家长冲动行事。
“家长不想成为孩子心有不悦的罪魁祸首。”
父母总是忙忙碌碌,忙着工作忙着家务,陪孩子的时间被压缩到很少,这也会让家长有负罪感。不如一周安排一段“家庭时间”,不洗衣服、做家务,不工作、做作业,是欢乐的家庭游戏时间;这样孩子有盼头,家长也能摆脱负罪感。
04 结语
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残酷”,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指引、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发展能力去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获得优势,并在进入成人世界后表现优异。
《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陷入“家长陷阱”,没能教会孩子如何解决难题、应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化以及独立自主地生活,我们的孩子将成为“即刻满足”的一代,不会思考、坐享其成,最终在“失败”中越陷越深。
为了孩子未来而“焦虑”的家长,不妨打开这本书,从临床心理医生与众多家庭合作的结晶中获得知识,认清自身现状并尝试使用书里的一些建议,帮助孩子坚定地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