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习和成长本来是自己的事,一个人的事,悄然间却成为一群人的事。
想想看,随着微信的普及,谁的手机里没有几个「打卡群」「早起群」「读书群」之类的兴趣想象体和利益共同体呢。
这里面,不排除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交需求,更为重要的一点,恐怕还是为了获得群体带来的激励和陪伴吧。
一个人独自做一件事,很容易懈怠,尤其是这件事还需要坚持做下去,难度更大。做着做着,在短期内得不到正向反馈,看不到什么结果,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
况且,坚持本身就很反人性,如果一件事需要苦苦坚持才能进行下去,那多半会半途而废。
加入这样一个社群,情况似乎就不一样了,你稍有懈怠,想偷个懒,一看群里的其他人仍然热情满格,动力十足,内心不免会有几分惭愧,重新焕发出继续下去的信心和动力。
社群的作用,对你而言,就像一个充电站,持续地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但问题是,如果持续做一件事的动力来自别人,或者说,跟一群人在一起才有可能坚持把一件事继续下去,这种坚持终究是不牢固的,脆弱的。同样,这种选择或许并不是真正的选择。
很显然,加入共同成长型社群能在短期内治标,却不治本。
02
为什么我们需要和一群人在一起,才能坚持去做一件事?表面上看,是因为不够自律,定下的计划没办法做到严格执行,但实际上,在心理学层面,有着更本质的解释。
之前写过一篇《不自律,你不配焦虑》的文字,在文章里,我向大家介绍了一位极度自律的人——梁晓玲老师。
她每天工作极为繁重,凌晨2点才能休息,早上8点起床,每天的睡眠只有6个小时,其他时间全在处理各种工作上的事情。
上次有机会见到她,很好奇她每天这么忙,会不会感觉很累,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做到时间管理和精力分配的。
她的回答是:不冲突。
冲突源自压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很多选择又是彼此排斥,甚至矛盾的,以至于我们经常感到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无法选择。
03
心理学家把冲突分为4种:
1、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件事都有好处,却只能选一个。
2、双避冲突:左右两难。两种选择都不好,两害相权取其轻,依然不好选。
3、趋避冲突:进退两难。想达成一个目标,可是目标有难度有风险。比如,想养成早起的好习惯,又要失去睡懒觉的自由。想坚持读完一本书,却抵挡不了手机的诱惑。
4、双重趋避冲突:有两种可能的选择,两种选择又各有利弊。比如你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不结婚,单身自由但又会寂寞,结婚有人陪却要承担责任。
很显然,这样的冲突,几乎时刻在我们的内心上演。如果能很快做出坚定的选择,选择后不怀疑不纠结,做事时自然是意愿在驱使,而非外界的肯定或者鼓励。
相反,做不出选择,或者选择后依然瞻前顾后,压力就一直存在,就会体会到苦恼,焦躁,周期性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一旦内耗在绵绵不尽的内心冲突里,分配在行动上的比例自然大大减少,事情也就很难继续下去。
04
所以,如果有某件事情需要坚持才能做下去,很有可能,内心依然在冲突,还没有把这个选择变成真正的选择。
这时候,要么选择后不患得患失,先做下去,用行动替代无谓的纠结,在过程中体会做事带来的成就和满足感,哪怕极其微小,和昨天的自己相比,也是巨大的进步。
要么,就彻底放弃。
听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总用这句话自嘲,却很少想一想,我们有没有从那么多道理里做出一个坚定的选择,并且,真正付诸行动呢?
图片作者:vanngoctang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