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后简单聊聊“预期”这个话题。
我们为什么会听到很多人说,2023年是艰难的一年?
我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预期的落差。
在2022年底放开后,大家都期待着2023年能够迎来经济的复苏和消费的爆发。
大家都想把之前几年压抑的消费欲望一次性释放出来。
但是,事与愿违,大家发现消费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愿意花钱,反而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性。
其次,是信息的影响。
2023年,最惨的是哪些人?
可能就是那些被大公司优化的高管们。
想想看,他们原本拿着几百万的年薪,却突然失去了工作,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有一个段子说,中产作死三件套:房贷千万,配偶不工作,娃上国际学校。
这些高管们原本生活在人生的顶峰,却因为一场变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兜里那点存款也经不住折腾多久。
普通人看到自己的预期落空,又看到高端人士的惨状。
不管是从自身的感受,还是从外界的信息,都会觉得“环境很难”。
我比较熟悉的餐饮行业,现在已经陷入了一种恶性竞争的状态。
八荤八素只要29.8.
11荤11素只要88
甚至还有两人餐只要9.9
这根本就是以赔本的方式来吸引客户。
以前的线下渠道没有客流,大家都想着到线上去引流。
在抖音上,为了能够吸引眼球,就必须用低价来打动消费者。
一旦有一家这么做了,抖音的服务商就会劝说后来者也跟进。
你家卖99,我就敢卖88。
大家互相压价,最后都赚不到钱。
很多刚入行的人,以为线下放开后,就能迎来生意的高峰,就急着投资开店。
结果呢,消费者的理念已经改变了。
消费者现在更加注重性价比,他们不仅要求产品质量高,还要求价格合理。
这就意味着,餐馆必须在供应链上有足够的投入和优势。
如果没有这样的优势,餐馆就只能在价格和质量之间做出选择。
如果价格低,就没有利润,赚不到钱。
如果质量差,就会影响体验,留不住客户。
这样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最终被淘汰。
有人会说,不对啊,公布的数据不是说出行的人数创了新高吗。
大家都出去玩了,肯定要消费啊。
是的,出行的人数确实增加了,但是每个人的消费金额却没有增加。
“五一”和”十一“假期出行人次分别是 2019 年同期的 119.1%和104.1%;而人均消费却只有 2019 年同期的 84.1%和 97.5%
这就好比,大家都捂着钱包到处跑。
而且,根据我的经历,这些数据肯定是被美化过的。
我以前负责上报节日的营收数据,都是随便统计一下,稍微增长一点就报上去。
统计的部门呢,也会再把收集的数据美化一下。
这样的数据,其准确性是值得怀疑的。
经历了充满落差的一年后,2024年大家对未来会更加谨慎
肯定会调低自己的期望。
我想,大家现在最关心的是:活下去
祝大家都能坚强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