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传统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是怎样的?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屋子学生,一本教材。老师讲,学生听。学生问,老师答。先传授知识,后巩固练习。这样的课堂,适用于大班教学,使用于科学知识的传授,便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便于建立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如能把传统课堂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就弥补了课堂只重传授不重实践的不足。
传统课堂中需要珍视的对象:
传统课堂中的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五环节。科学的学习理论基础,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传统课堂反映了完整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感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理解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巩固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知识系统化的能力,应用环节则能够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课堂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课堂使用讲授法可以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习惯,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
传统课堂符合班级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
传统课堂满足中国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的需求。
传统课堂更适应实践性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传统课堂中的反馈及时且可控性。
传统课堂的弊端:
课堂存在四强五弱的现象和弊端。
强知识。传统课堂以知识为中心,体现知识权威的教师。强化知识的传递,忽略人的生命存在,而忽略了人的个性,使知识的传授变得枯燥。
强教师。教师代表着知识的权威,教师主角,学生配角。
强理智。课堂重在理性知识的传授,而情意和审美的价值微不足道。
强割裂。课堂对于知识理智和教师的强化,割裂了知识与生命,与生活,与人的关系。根本的是对人的完整生命的割裂,无法满足生命成长的多方面的需要。
弱生活体验。教育即生活。同向生命成长是个体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内核。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各种体验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传统课堂重在知识的传授,无法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弱情感学习。
传统课堂忽视育人的作用,重视知识的传授,尤其理性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好的关系才会有好的教育,情感也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弱学生立场。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是典型的教师立场。题是老师设置的,作业是老师布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的时候,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注意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
弱互动对话。
课堂是教学的场所,教学是课堂的核心任务。班级是一个整体。问题设计都是针对全班同学的,对话互动只能在部分同学之间展开,无法实现全体的互动。
弱开放下移。
传统课堂中,教师高高在上,教师拥有对课堂绝对的权威权,话语权,掌控权,工具权,总结权。学生有多少具体的收获,只能靠老师自己的想象。
课堂的种种弊端深藏在教学习惯之下,久而不自知,需要教师保持敏感与警醒,在日常反思中时时提醒自己关注这些弱点。
传统课堂真的不好吗?
读了这一章内容,忽然发现对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在大班额的现状无法解决的情况,传统的授课是最合适的方式,也是最科学的方法,更是当下课堂的主要形式。让在传统课堂的形势下还学生与主动,发挥与学生的互动,给学生话语权,是我们在备课中需要关注并想办法去弥补的问题。
例如:变单纯的点对点提问为学生自学,利用学案完成任务,稍有难度的同桌交流,无解的小组间合作交流,请老师帮助,充分发挥小组内的合作交流。
老师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课堂,既关注知识的传授,也关注人的发展。
和学生建立关系,平等的俯下身子,倾听来自年轻的生命的呼唤。
社会需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开放,打开学校围墙的大门,让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把知识在社会中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时代的变化,人性的美丑,在实践中落实知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