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去撒哈拉吧
——读《风雨哈佛路》
作者:莉兹·默里
想唱歌的人总能找到歌唱。
你认为对你好的东西,你尽管向前冲去努力争取,不用管他们在背后胡说些什么。
这是父亲带她去翻捡垃圾堆时对她说的话。
尽管做到这样子很困难,你很难不注意别人的目光,很难忽略他人的嘲笑。
莉兹·默里的人生轨迹,诠释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句话。
不管她的童年经历,不管是不是在贫民窟长大,曾经的“问题学生”,父母吸毒,离家出走等等,而她最终醒悟过来,最终自己去申请学校,两年读完四年的课程,被哈佛录取,从而改变人生。
她为什么没有跟其他人一样堕落,而一直自暴自弃?
首先,她的父母是爱她们的。尽管都有毒瘾,母亲甚至有神经症,但是她从未遭受殴打,暴力。父母永远对他们很有耐心,很温柔。
尽管他们的生活如此困苦,领了政府救济金后仍会去买毒品,经常饿肚子。但是母亲清醒时的悔恨,告诉她是自己无法控制自己,告诫莉兹不要碰毒品,让小女孩很心疼,她原谅了她的父母。
其次,父母对她的性格形成的一些好的影响。
她的母亲决定重新开始生活,离开她的父亲时,是劝说莉兹一起离开的。
母亲告诉她:不要放弃学业,要读书;不要碰毒品;她爱她。
从母亲身上她学会:没有人能替你付房租,除了自己。
莉兹的父亲同样对她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爱读书。正因为这个爱好,莉兹尽管常常逃课,但是仍然能够顺利地升级、毕业。直到她彻底逃学。
平时的消遣活动便是去图书馆借书看,看各种类型的书。他们也会去翻捡垃圾,找到一些好玩意。
你认为对你好的东西,你尽管向前冲去努力争取,不用管他们在背后胡说些什么。
虽然到了很久以后莉兹才懂得这句话的意义,但是至少让她懂得了“努力”的含义吧。
再个,对面包的渴求,希望不再饿肚子,希望能有个温暖的床,生存的本能让她不自暴自弃。
而依赖他人,这些都是不稳定的,并且你可能需要放弃自己很多东西,比如自由。
莉兹十七岁的高中求学生涯,我学到了什么?
她意识到只有自己才能养活自己,只有依赖自己才可以让自己有多个选择后,她自己去申请了学校。
遇到了好的老师、将一学期当做一学年来学习、克服自己的懒惰、慢慢地找到目标。
是要暖和的毯子,还是走出门去?
我们现在生活远比她美好,每天甚至还要这样做思想斗争。
她们在中学时期就找到自己的梦想,知道去争取,而我在高中毕业时填志愿都是糊里糊涂的,没有标准没有目标。
我的大学四年的时光同样荒废了,假如自己能有小莉兹一点点的觉悟与勤奋,我不至于如此后悔自己虚度了光阴。
好在自己在临近毕业找到了目标,找到了实现梦想的途径,自己现在才能稍微心安理得地感受幸福。
这个差距难道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不见得。社会体制的差距也是有的。美国有比较好的政府补助途径,不过国内的九年义务教育也是一大进步。
好在,社会体制不同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同的,至少毒品和艾滋病没有在身边泛滥。
还有一点,入学考试的方式不同,学分制都是一大优势。
再就是,学校的教育。幸亏莉兹进的是预备学校,为边缘学生开设的学校,小班教学。优秀的老师就有优秀的学生,他们善良,关心每个边缘化的学生。这是最让人感动的。
唯有爱能够激励人。
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人时刻准备着告诉你事情应是怎样的,什么事情意味着现实可行。但同时我也体会到其实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除非他亲自去尝试了。
事实是:我们脚下的路需要我们踏出去走。
不管你的背景如何,只有当我们赋予生命意义的时候,生命才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