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套《世纪三部曲》,从一战写到二战再到最后的冷战。五个家族的起伏盛衰在将近一百年里的时间里,也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出路。但是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永恒的边缘》真的算是问题蛮多了。
二
在前两部中,故事的时间跨度非常短,所以能够将矛盾集中的爆发,让小说的故事性更强,可读性更强。即便是在第二部中,虽然是以感情线索作为主要的推动力,但是因为时间跨度的集中,个人的形象与反映,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
而在第三部中,因为时间从战后一直到柏林墙倒塌,前后跨度五十年,人物的各种行为选择,在长时间的跨度中,变得根本不重要。因为个人的选择在这种日新月异的历史进程中,完全是无足轻重。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个人都已经是历史舞台的木偶而已。只能够即时的做出种种的反应。
就因为这个样子,人物的故事根本无法牵动我的心。因为我已经预见了他们的努力,始终是抵不过历史本身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因为这个是历史小说,所以能够在阅读的时候已经预计主人公的选择,而有了心理预期。而是他们的选择无论怎么样,都会面临相应的历史问题,所以在长时间来看,他们自身的努力就是被稀释了。
缺少了人物命运对读者的牵扯,这本书的吸引力比起前两部就差的太多。每个人物就好象是打卡上班一样,有了新的剧情,自己就上去露一个脸,之后呢,就鞠躬下台,等着下一场戏。这样断断续续的出场,将人物自身发展,切割的支离破碎,让人提不起劲,也是在所难免。
同样,因为这部戏的主要推动力,是一场场瞩目的历史事件:柏林墙,古巴危机,越南战争,民权运动……就像上面说的一样,人物在其中能起的作用实在是太小。而也因为这样,在结构上,人物彼此之间完全失去了前两部应有的联动力。即便是第二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通过“感情”来牵绊,少了第一部的大格局大手笔,可人物之间确实有着很深的羁绊。但是到了这一部的话,不光是没有了第一部中为了理念冲突巨大争执,连第二部中的爱恨情仇也都没有了。大家就为了一些云淡风轻的事情,聊聊天,吵吵架,事情就翻篇了。这样是个人面对的是虚无飘渺而无处不在的历史进程的时候,力量完全不成比例,也就只能做出应激反应而已。
三
因为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所以必须要交代人物的结局。所以,很久已经没有出现的人物,或者已经边缘化的人物,成为了葬礼上的主角。但是确实想要呈现出大团圆的场面,原本针锋相对的人物,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锋芒,变得面目模糊不清。当然,可以说是人物的成长,但是他们们重新出现而变得与之前面目不清的时候,又会让人心有不甘。不再是之前的老朋友了,一定是冒名顶替的。
三部曲之所以看下来,很大程度上是挂念着人物的命运。可适当这些人物的面目已经模糊不清的时候,对于读者的伤害,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倒不如直接告诉读者他们的死况,不要再重新站在舞台上表演了。
四
本书另有一个备受争议的地方,在于作者本身因为自身的政治主张,而将历史事件的改编。这在我看来倒是没有所谓,本来这也是作者的权力。也没人指望看小说学历史。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价值观处理,让小说中的人物也变得非常雷同。没有了与之对应的“反派”人物为其张目,自然也使得小说变得难看。
至于说最后一幕落脚在奥巴马当选总统,只能看出寄托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在文本上来看,绝对的是败笔中的败笔。
如果真是这部书的忠实读者,直接看看介绍中各个人物的结局就好。读这对后一部,难免会坏了前两部的美好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