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小档案
时间∶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
春战场∶漠北
战斗双方及指挥者∶西汉(卫青、霍去病)VS匈奴(伊稚斜)
双方力量对比;西汉骑兵10万,另有步兵数十万,马匹14万转运粮食,保障后勤;匈奴9万余人。
争夺重点∶西汉和匈奴交界处的财物和民众
如何改变世界∶匈奴在战役中实力大损,被迫向西方迁徙,一路所向披靡,引发了西方的"蛮族大迁徙"运动,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的开始。
经受长期战乱后,汉初国家对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外,面对匈奴的侵犯,不得已实行了和亲政策。然而,休养生息政策与和亲似乎给了匈奴人一个明显的印象,即汉政府软弱可欺,就像臣服他们的各种民族一样,他们闹得越凶,南边就会送来更多的女人和资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汉朝第六个皇帝刘彻继位的时候。这时,汉朝经过了70年休养生息经营,中央对国家控制力之强和物资丰富是前所未有的,祖父辈的英明给这位年轻的皇帝开拓疆土和反击匈奴创造了政治与物质条件。于是,年轻的汉武帝雄心勃勃,打算反击匈奴,捍卫自己的江山,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公元前135年,匈奴军臣单于遣使求和亲。大行王恢深恶匈奴反复无常,既和亲但又不断骚扰边境,便主张用兵。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朔县)是汉与匈奴的互市中心,当地豪姓聂壹自愿诱杀匈奴。武帝召群臣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后,武帝终于采纳建议,决定诱伐匈奴。公元前133年,聂壹暗中与单于联络,假作出卖马邑,诱使单于出兵;而武帝则遣韩安国、王恢、李广等,将车骑、材官30余万埋伏在马邑旁山谷中。单于率10万骑兵入塞,距马邑还有100多里的时候,就发现这是一个阴谋,赶紧带兵回撤。这就是所谓的"马邑之谋",从此,汉武帝拉开了反击匈奴的序幕。
公元前128年秋,匈奴进入辽西、渔阳、雁门郡。汉武帝派卫青率领3万骑兵出雁门郡,李息出兵代郡,这场战争中匈奴死伤数千。
公元前127年"河南之战",匈奴进犯汉之上谷郡、渔阳郡。卫青率汉军从云中出兵,李息从代都出兵,西至陇西,大败匈奴楼烦王和白羊王于河南(今内蒙河套一带),俘虏匈奴数千人,掠获牛羊100余万的战利,收复了河南地置朔方郡,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塞堡。
公元前124年,匈奴大规模进军朔方、定襄、雁门、代郡、上谷。卫青率领10余万汉军出塞七百里反击,是役匈奴阵亡1.5万余。之后,匈奴退到漠北。
公元前121年,武帝命霍去病率汉军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霍采取长驱直入突袭的战法,短短一周内连破匈奴五部。接着翻越焉支山(甘肃山丹大黄山)千里,与匈奴鏖战于皋兰山,匈奴损伤9,000余人,至此,汉彻底控制了河西走廊,打开了帝国与西域交通线路,通过结盟使西域各国形成对匈奴的战略牵制。
蓄势待发,将计就计
河西战役后,匈奴右部的军队已经所剩无几,汉朝朔方以西地区也趋于巩固。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匈奴的战争,耗资巨大,即使国富民强的西汉政府财政经济也发生了困难。此时,匈奴军的主力虽已转移漠北,但仍未放弃对汉朝边境地区的袭扰。公元前120年秋,匈奴骑兵数万人攻入右北平、定襄,杀掠吏民数千人,并企图引诱汉军北进,予以歼灭。为了彻底歼灭匈奴军主力,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做了良好的准备。政治上,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经济上发展生产,实行盐铁专卖,整顿币制和税收等等;军事上大量建设骑兵,选用青年将领,这些,都为对匈奴军作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汉武帝开始准备对匈奴的最后一击了。
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同诸位将军们商议说∶"翕侯赵信经常为匈奴单于出谋画策,他一定会认为我们汉朝军队绝对不能进入大漠作战,即使去了,也不会深入大漠的。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派大军出击,势必能够实现我们的愿望。"汉武帝所说的这个翕侯赵信,原本就是匈奴人,后来投降汉朝被封为翕侯。公元前123年,他和卫青等人出塞抗击匈奴,在一次战争中,寡不敌众,
他在匈奴人的引诱下,率领剩余军队,投降了匈奴单于。由于在汉朝为将多年,赵信对于汉朝的政治军事等方方面面都十分熟悉,在对付汉朝军队这方面,匈奴单于对他更是言听计从。然而,赵信这一次却低估了汉武帝抗击匈奴的决心,为匈奴的败亡埋下了隐患。
同样,汉武帝对赵信也是知之甚深。他便利用赵信的错误判断,因势利导,乘其不备,制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的作战方针。随即,他便在全国范围内集中了骑兵10万人,组成两个大的骑兵集团,令卫青、霍去病各率领骑兵5万,并以李广为前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食其为右将军,曹襄为后将军,都归卫青指挥。精锐部队则由霍去病统率,其编成内有从票侯赵破奴、昌武侯安稽、北地都尉卫山、校尉李敢、匈奴降将归义侯因淳王复陆支、楼钊王伊即籽等。
这次进军,是准备在荒漠草原地区与匈奴主力决战,大量军需品的运输补给,就成为严重问题。为了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汉军从全国征调了马14万匹,随军运送私人行李;另外,以步兵数十万人转运辎重,保障作战的需要。
汉军原计划全部由定襄北进,并由霍去病专攻单于主力。后来从一个匈奴俘虏的口中得知单于已经东去,就改变原定计划,分两个作战方向北进,卫青从定襄出击,霍去病从代郡出击。
赵信听说汉军北进的消息,认定这只是虚张声势,不会对匈奴形成太大的威胁,当单于伊稚斜就汉军北进的事向他咨询时,他向单于献策说∶"大王,您不用担心。我们现在不如把军队撤到沙漠以北。汉军很难度过沙漠的,即使他们度
过了沙漠,也早已是人困马疲,您只要坐在那里等着俘虏汉军就行了。"伊稚斜采纳了他的意见,将全部家属人畜辎重都转移到更远的北方,以精兵待于漠北。
千里长袭,大漠猎狐
卫青出塞后,捕获了一些俘虏,从他们口中得知了单于的真实驻地,便把李广、赵食其两部合并,令他们由东路前进。卫青则率主力直奔单于的主力。无边无际的大漠,即使在春天,也看不到丝毫绿色;风里夹杂着黄沙,直往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嘴里灌;更为可怕的是沙丘,看起来移动的很慢,可要是一不注意,它就可能吞没一切。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抗击匈奴,保卫边疆的汉族将士的决心。在卫青的率领下,汉军北进千余里,历尽千险,终于度过了大沙漠。
刚出沙漠,卫青就发现伊稚斜的军队早已严阵以待。面对强敌,卫青丝毫不慌张,他下令用四周及车顶都蒙上皮革的武刚车排成环形营垒,以防匈奴军的袭击;同时,他又派出5千骑兵出击匈奴,伊稚斜也以万骑应战。这时,已经是黄昏时分,太阳快要落下去了,同时又刮起了大风,沙石打在人们的脸上,两军都无法看见对方。卫青乘势派出两支部队从左右两翼迂回,包围了单于的营阵。单于见汉军数量多,且兵强马壮,自料不能取胜,因此,在傍晚时就乘着六头骡子拉的车子,同大约几百名壮健的骑兵,径直冲开汉军包围圈,向西北奔驰而去。两军一直激战至深夜,其间,汉军一左校尉捕捉到一个匈奴俘虏,说单于在天未黑时就已离去。卫青听后,立即派轻骑连夜追击,并且自率主力随后继进,匈奴军由于主帅临阵脱逃,也就斗志全无,四散溃逃。到天明的时候,汉军深入二百余里,但是还是让单于逃脱了。在这场战斗中,汉军歼俘匈奴19,000人,一直打到寞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赵信降匈奴后所建),获得匈奴大批屯粮,补充军队,并在那里休息了一天。为了消减匈奴的战斗力,卫青下令烧掉了赵信城和城中的余粮,然后凯旋而归。
就在大将军卫青同单于会战时,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的军队从东方的道路进军,因为迷了路,没能如期同卫青一同攻击单于。直到大将军卫青领兵回到大漠以南时,才遇到前将军和右将军。大将军想派使者回京报告天子,就命令长史去按文书所列罪状审问前将军李广,李广迫不得已,只好自杀。右将军赵食其回到京城,被交给法官,为了抵罪,他被迫交了赎金,成为平民百姓。
另一路,霍去病率领军队从代郡和右北平出发,北进二千余里,度过大漠,在那里和左贤王的军队遭遇。面对强大的匈奴军队,霍去病身先士卒,率领一队精锐骑兵,像一把尖刀直杀入左贤王的军中。在将军的激励下,众将士士气高涨,奋勇杀敌,经过激烈的战斗,汉军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在这场战斗中,霍去病俘虏了所有大大小小的匈奴王83人,消灭匈奴军7万多人,使得左贤王全军覆没。左贤王及其将领弃军逃走,汉军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得胜而回。
迁徙大狂潮
整个漠北决战中,汉军损失数万人,马11万匹。而匈奴军的损失则更严重,两路被歼共达9万余人,一时无力度漠南进,造成了"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的局面。直到武帝死时(前87年),汉匈间虽然不断有零星的战争,汉朝也有失利的情况,但匈奴实力总的趋势则日渐衰落。
漠北决战是汉匈战争的最大一仗。汉武帝为歼灭匈奴主力,使用了全国精锐的骑兵,并调集步兵数十万人参加作战,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显然汉武帝反击匈奴和永绝边患的决心是很大的。自河南作战起,匈奴屡遭削弱,汉军屡获胜利,形势已经有利于汉而不利于匈奴。赵信为匈奴画策,以为"汉军不能度幕轻留",可以乘隙取胜。汉武帝顺其所料,将计就计,在准备妥善后,以优势兵力,由东西两个作战方向深入进击,乘胜穷追,给了匈奴主力以致命的打击。这种战略上的因势利导,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次进军是越过荒漠地区进行决战,必须首先解决极为严重的补给问题。汉军不但调集了大量的"私负从马",而且使用了数十万步兵担任运输,使大军的补给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在这次作战中,卫青、霍去病又一次高度发挥了骑兵作战的机动性,大胆深入,猛打猛追。尤其是卫青,在遇敌时,先作好防御准备,立于不败之地,继而迂回敌军两翼,击溃匈奴主力,战术运用上也是很出色的。
汉王朝对匈奴军的战争,是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一次国内民族战争。汉朝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维护了边境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匈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得不向西发展,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这次迁徙对西方造成了更大的影响,从此西方世界上演了一场弱肉强食的地盘争夺战。原有的日耳曼、东哥特、西哥特等民族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往更西方向迁徙,从而引发了西方历史上的"蛮族大迁徙"运动,成为欧洲中世纪的开端。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