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与输出
——《阅读手册》体会之三
(2020年8月18日分享的334篇)
滑县小规模学校联盟小田小学杜冠鹏
今天认真拜读了《阅读手册》的第二章,书中的几个问题非常具有普遍性,恐怕大部分家长都想得到答案。我阅读后收获满满,改变了我对阅读的理解,下边我把我的理解和一些尝试与大家共勉。
阅读与写作,就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阅读就是输入,就是装进去,写作就是输出,没有输入恐怕也很难输出的,所以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它是第一步。孩子何时可以听读书、何时可以自己读书,书中也给了明确的答案。我的理解是孩子阅读越早越好,一开始可以通过“听”阅读,慢慢可以读。孩子三岁前的记忆力是最强的,可是我们往往是最易忽略掉的,这个时候可以利用父母读或播放读经机,这样长大的孩子一说话就会给你对读经典。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事例,一个奶奶热爱国学经典诵读,她每天都带领她的小孙女去参加阅读(孩子当时就几个月大),后来孩子会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弟子规》,她奶奶读《弟子规》,她突然给奶奶接出了下一句,当时领所有人都非常吃惊,从此就开始给奶奶对读《弟子规》。三岁时《弟子规》、《三字经》就会背诵了。后来上幼儿园就开始诵读《论语》了。你不要管孩子能不能理解,这个时候就尽管往里装就行了,能装多少就装多少。这就像酿酒,有了原材料,慢慢就会发酵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也像我们吃饭,就想着自己喜欢吃就行了,能吃饱就行了,至于能不能被吸收吃饭时恐怕没有人会这样想吧?但是你吃进去了,该吸收的自然就会被吸收的,不然你的营养从哪里来啊?
我们幼儿园就开始点读《三字经》、《弟子规》、《孝经》、《千字文》等等,目标就是带领孩子诵读一百遍,读够一百遍,几乎每一篇经典都会背诵的。大家想一想,读三年国学经典,孩子的语言表达你还用担心吗?孩子的识字量你还用担心吗?幼儿园毕业至少也认几百字吧!幼儿园毕业,做一年级的试卷都不用老师读题了。至于理解,更不用担心,孩子慢慢就能悟出来的。比如孩子有行为不当时,其他孩子就会背诵一句《弟子规》的话来提醒他。有一次,我在房内写东西,妈妈叫我吃饭我没有听见,结果我三岁的侄女跑到我房内给我背诵一句“父母呼,应勿缓”。我当时很吃惊,看来孩子是能对号入座的,是知道什么意思的,所以不要担心孩子不理解。即使不理解,也不妨碍他们阅读。
我们小学的孩子读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和《道德经》,六年级毕业这些几乎都会背诵的。我们暑假已经带领孩子们进行“国学经典公益亲子晨诵活动”,已经坚持4年了,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了,孩子的参加也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