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篇旧文再度火爆
大约2年前,中共北京市组织部推荐了一篇文章《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
近日,这篇文章又在网络上火了。
现将这篇文章转述如下。
《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
文/王欣
前些天,工作出了些差错,搅得我心神不安。那天晚饭后,父亲打来了电话,说:“赶明儿我去给你们送冬白菜,自家种的,你们不用买了,省点儿钱……”
听了父亲的话,心情烦乱的我口气有些生硬地说:“这大冷天的,你折腾啥?两蛇皮袋白菜能值几个钱呀!”正在刷碗的妻子一听情况不妙,赶紧跑来,抢过电话,一边应承着一边谢着父亲。
挂断电话,妻子嗔怪着,说:“父亲给我们送白菜也是一片好心啊,你怎么那么说呀!看看你对待领导那劲头,你什么时候能拿出一半来对待父亲呀?”
想想也是,咱对待领导向来谨小慎微、毕恭毕敬,而对待父亲呢,很多时候似跟“恭”与“敬”还相去甚远,而父亲大概早已习惯了,也从来不跟我计较。别看妻子整天说话没个准儿,这句话还真说到我心坎上了。前思后想,实在有些惭愧。以往的就过去了,这次父亲来送白菜,一定要好好对待。
第二天,父亲冒着严寒来了,我赶紧泡上一杯热茶,双手捧到父亲面前。父亲先是愣了,随后赶紧站起来,双手接了过去。他将水杯里的茶水喝下去一半时,我刚端起来要添水,父亲赶紧使劲儿握住我的手,说啥也不肯让我为他代劳了。
父亲有烟瘾,交谈中他曾两次不由自主地掏口袋,可是香烟还没拿出来,又若无其事地把手抽了出来。我知道,他是怕我说他。当我再次察觉他的举动时,我边从茶几下摸出打火机,边告诉他,想抽就抽一支吧。父亲歉意地笑着,目光中满是犹豫,直到我手里的打火机“啪”一声跳出了火苗,他才掏出烟来。我为他点烟时,他夹烟的手指有些颤抖。
午饭后,父亲要返回去了。他想乘公交车再转长途汽车,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到长途汽车站。出租车停到父亲身边,我一步上前帮父亲打开了车门,父亲要上车时,我用右手护住车门的上沿,怕父亲碰了头。父亲看到我这一举动,笑容顿时凝固了,用一种诧异又很感动的眼神看了看我,才坐进了车里……
下午四点多,母亲打来了电话,说父亲平安到家了,母亲还说,父亲回到家里很高兴,变得跟小孩子一样,把我给他倒茶、点烟、开车门的事儿,不厌其烦地讲了好几遍……听着母亲的述说,我突然眼角酸酸的、涩涩的,百感交集!
倒茶、点烟、为领导开车门……平日里,我在领导面前不知重复过多少次,而在父亲面前,仅仅做了一次,父亲便记住了、满足了,觉得自己幸福了!想到这些,我心里如猫抓一般难过……
2、我们需要“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吗?
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
是因为这篇文章写的非常朴实、感情真挚,
戳中了太多现代人心里的痛点。
父母是世上唯一无条件爱着我们的人,
是唯一无怨无悔为我们付出的人,
可是由于父母不求任何回报,
这种爱在很多人心中成为了理所当然。
当我们离开家,
走进学校、走向社会,
我们在不断成长、成熟,
父母却在慢慢变老,
他们变得越来越啰嗦,
我们跟父母的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少。
生活的忙碌、工作的压力,
将我们的热情不断消磨。
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缺乏耐心,
尤其是对最亲密的父母更是如此。
尤其是远在外地的子女,
一生之中跟父母相聚的时间有限,
如果人生用一张A4纸来表示,
每个月跟父母见两次面,陪伴他们的时间是这样。
如果一年见一次面,陪伴他们的时间是这样。
因此,看完这篇文章很多人反思,
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实在是太过分了,
自己伤害最深的却是最爱自己的人!
我们需要“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吗?
当然,这样做未尝不可。
不过,家庭关系毕竟跟社会关系不同,
子女跟父母的血缘关系是任何其他关系不能比拟的,
我们无需把家庭关系搞得那么僵硬,
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跟父母好好说话!
3、我们需要学会好好跟父母说话
好好跟父母说话,
看似容易做到却一点也不容易。
看过很多人的故事,
都说自己本想好好跟父母说话的,
可是没说两句就没了耐心,
时候自己又开始后悔。
跟父母好好说话,
需要先明白在家里是讲情而不是讲理的地方。
跟父母毕竟是两代人,
生活习惯和观念之间存在代沟非常正常。
遇到意见不同的时候不要较真、争辩。
同时父母年龄大了,
脑子反应慢了,听力不那么好了、行动也迟缓了,
跟父母相处需要要有更多的理解、关爱和耐心。
好好跟父母说话吧,
别再让我们的幼稚伤他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