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时候,怎么知道张爱玲先生的,我记不得了,喜欢她,喜欢她的作品有多久,我也不记得了,我只知道从我知道她的那一刻便已经陷落在她的世界,不愿挣扎。喜欢她什么呢,也许是她的骄傲,也许是她的才情,是她精致,最后到底喜欢什么我也不知道了,只知道我确实很喜欢她。《霸王别姬》是爱玲先生17岁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上登的一篇文章,她的老师汪宏声先生赞曰“与郭沫若先生《楚霸王自杀》比之也不惶多让”。这篇文章我已读过多次,略有所感,是以下来聊观读者一观,供己一悦,日后便于更精进。
爱玲先生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不那么强调主题,而是“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不敢遑论于“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有其十之一二却是可以担得的,不过是由人物形象转换成主题罢了,不过这一点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并不明显。
读《霸王别姬》,初读不甚明了,但末一句“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却是极具吸精而又耐人寻味的。再读,读到“如果他在梦到未来的光荣的时候忽然停止了呼吸——,譬如说,那把宝剑忽然从篷顶上跌下来刺进了他的胸膛——”的时候,我蓦然间有些明了,项王是为了他的壮志而活着,那么虞姬呢,她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她是承受着,反射着他的光和力的月亮,是他的影子,是他高吭的英雄的呼啸的一个微弱的回声,渐渐轻下去,轻下去,终将死寂。不,不,她不要,于是她在自己尚还是满月时,决绝地选择了落幕,在自己最盛的年华中死去,虽然不免悲凉,但永远不会有那日后倾颓时的无奈,腐朽,阴暗,她永远都是那最盛的月,不会有跌落,永远都是那最耀的星,不会有黯淡无光之时,即便那只是存在于他们的记忆。如此极端,却又不免骄傲的悲凉,苍凉之美。
“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那样的收梢是怎样的收梢,让最美好的我在最盛的年华同你一同赴死,让最美好的我存在于你的记忆,让我的记忆终结于最美好的我。
“他那黝黑的眼睛,虽然轻轻蒙上了一层忧郁的纱,但当他抬起脸的时候,那乌黑的大眼睛里却跳出了只有孩子的天真的眼睛里才有的焰焰的火花”,,“看这情形,我们是要做被包围的困兽了,可是我们不要做被猎的,我们要做那猎人”,“虞姬,披上你的波斯软甲,你得跟随我,直到最后一分钟,”我们都要死在马背上”,“军曹,吹起画角!吩咐备马,我要冲下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爱玲先生亦没有逃脱项王的英雄气概以及穷途末路的悲凉,是的,我们要做猎人,即便是最后,我们也要死在马背上。
爱玲先生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不得不说是一绝,寥寥几笔,无一句废话,那样精致,却能感觉到人物形象的饱满。“巍然地跽在虎皮毯上,……在一方素帛上沙沙地画着”,“那高傲的薄薄的嘴唇紧抿着”,“抬起脸来的时候,那乌黑的大眼睛里却跳出了只有孩子的天真的眼睛里才有的焰焰的火花”,“两天半……虞姬,三天之后,我们江东的屯兵会来解围的”,“他睡得很熟,身体微微蜷着,手塞在枕头底下,紧紧抓着一把金缕小刀”,宛若神来之笔,简简单单几句话,便将一个战时如小孩子般执拗,坦白,认真负责,担忧焦虑,随时准备拼杀的大将军形象烘托出来。
傅雷先生《论张爱玲的小说》中曾提到过张爱玲先生文章结构,节奏,色彩的出众,这篇文章虽比不得《金锁记》那样的精致,但也足够我们学习了。一直记得《网球王子》中一个场景,龙马和亚久津对打,伴佬随意点拨几句,而加上快慢节奏的网球的表现力着实让人心惊。爱玲先生在节奏的把握上不可谓不娴熟。开篇项王歇息之前,通过对环境的渲染以及项王动作、语气、神态的描写,将战时那种紧张,紧绷,紧急的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节奏快,强,猛,紧凑,到虞姬巡营时又变得缓慢,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但在虞姬的思绪太过激烈的时候又转向汉军营盘的画角,缓和当时的思绪以及气氛,使之免了音太高而破声的险境。在叫醒项王之后节奏又变得快慢交替起来,虞姬自刎之前节奏又比之前稍快了一些,爱玲先生在节奏的把握上当真让人惊叹。
“乌黑的大眼睛,焰焰的火花”、“转过脸”、“顶聪明”、“两天半……虞姬,三天之后”、“伸了个懒腰”将项王的执拗以及渴望得到认同的小孩子般的一面展现的活灵活现。“他的眼珠发出冷冷的玻璃一样的光辉,那双眼睛蹬着的神气是那样的可怕”、“她第一次知道那英雄的叛徒也是会流泪的动物”爱玲先生文字的表现力让人实在震撼,越看越觉得有太多让人惊叹的地方,各种比喻层出不穷,而且她的描写是糅合在整篇文章中,并不是说单另独特的一句,在整篇文章中层层渗透递进,着实精妙,奇妙。
此文只系我一人所感,所以不免带了些个人偏爱,有些偏颇之处,读者要自行斟酌,择而观之,此外若有不当错误之处,如能指正,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