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玄出品,《论语》解读。
本章继续品读论语第五篇“公冶长篇”,充满故事情节的一篇。
在上章学习了“三思而后行,再斯可矣”,谈到了季文子善三思而后行,宁武子行政进退有余,愚不可及。。
季文子做事多思,孔子说思考两次就好了。孔子认为,想到要做一件事情,再考虑一下就足够了,没必要反反复复做不了决定。考虑多了,可能还会出现自相矛盾,最后放弃这件事,凡事都有个度,小心谨慎也要有个限度。
孔子说宁武子愚不可及,并不是贬损他,而是他大智若愚的智慧是别人学不会的。
卫国在卫文公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当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竭力尽忠;而到卫成公时,卫国政局动乱,形势恶化,宁武子就处处装傻,无声无息地韬光养晦。
所以孔子对宁武子“邦有道”就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邦无道”就装作愚昧的行为,表示大加赞赏
接下来这段,孔子又感叹了。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那帮学生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疏;虽文采尚可,却不知道如何自我节制。”
众所周知孔子周游列国,在外漂泊多年,常常狼狈不得志,孔子在陈国就感叹当时理想难以实行,不免发出“回去吧!回去吧!”这样的感叹。
然后说在故乡的弟子们,大都是年轻人,他们虽然拥有远大的志向但是行为却常常轻率狂放。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理解,孔子给自己找了一个返鲁的理由,因为家乡有一批有志小子等着教导。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往日仇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很少。”
这段是很有名的古代典故,相信很多人也听说过。
话说当时,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死后,两人因为互相让位而逃离国家。后来周朝灭了商,他们认为吃周朝的粮食可耻,就隐居到首阳山上靠采野菜度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
孔子赞扬伯夷、叔齐“不念旧恶”的良好德行。所谓“不念旧恶”,讲的就是心胸宽广,能够宽容饶恕别人。就是说,过去被人得罪过,结过仇的人,也不念旧恶,过去就过去了。
所以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别人冒犯了自己,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都不会好受,免不了有怨气。
但是过去的事情毕竟已经过去了,与其斤斤计较让自己不开心,还不如潇洒一点,忘记恩怨。不去记恨别人,以前的所有仇怨也就渐渐消失了。
大人不记小人过,对别人多些宽容和理解,就算对方是再坏的人,也总有一天会被你的博大胸怀感化。不然,冤冤相报何时了?你怨恨别人,别人可能也怨恨你,大家都处处设防,整日伺机“报仇雪恨”,那么大家就永远没有安宁的一天。
不记旧怨,大度一些,洒脱一些,生活就会到处都充满阳光。所以,对他人宽容一点吧,不要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福利一: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
福利二:
有奖征文,做青春勇士。大熊之影带领小伙伴们给广大文友发福利啦,快来为自己的青春歌颂一篇。
详情请点击☞【岁月拾遗】专题第一季征文: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