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是好的敌人(the best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出自伏尔泰,极度追求不如适可而止。
一切事情做到“够好就行”。
我经常给孩子说,事情要做就做到最好。
就是要求做事要拼尽全力,做到尽善尽美。找到那个最优的选项。
但是仔细想想,一个人在现下的情况下,已经拼尽了全力,他没有余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对他个人来说,他是活在了当下的最优。但是外部环境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一旦是外部的条件发生变化,他没有余力了。
他在前面的环境中已经拼尽全力。没有余力为其他的事情做准备。情况一变,他就失败得一塌糊涂地。
有余地是已经成功的标志,也是下一个成功的凭借。
那么这时候“够好就行”的原则,可以应对将来,能够继续活下去的一个方式。
在诺奖得主司马贺(Herbert Simon)那里,把它系统化作Satisficing理论, Satisficing是司马贺生造的词,由satisfy(满意)和suffice(足够)拼接而来,把它译作“够好就行”。
“够好就行”理论认为人解决问题时是这样的:拥有有限理性,借用大拇指法则做启发式搜索,“够好就行”的行动方向。
人际交往沟通的时候,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都是有限的。这注定了无法找到最优的原则。所以我们不是计算机,我们只能做到“够好就行”了。
如果是最优原则,花费的时间,肯定很长,因为要所有的可能性都找到,然后在这里面找到最优的一个。
每一次决策花费时间太长,人生那么短,怎么够用?
而使用的是够好就行,搜寻不是无止境的,够好就停下来。
面对人生的有限的时间,使用好自己的原则。为将来的自己,留下各种的可能。
但是有些时候,有些地方我们必须要全力以赴,不留余地,力争最优。次优就会被人遗忘。竞技体育中,人们只记得第一名。百米冠军与第二名之间相差0.01秒,实质上有什麽差别,但是人们记住的只是冠军。
如果你用“够好就行”,早早识别那些赢家通吃的游戏,躲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