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阅读《把时间当作朋友》第743——749页
第七章《应用》第9小节“鼓励”
前两天我刚刚和团队分享过一个如何识人的简单方法。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他想给予对方的东西,也是他期待得到的东西。与作者在文中说的这句是一个意思——“怎么对待别人就是怎么对待自己”。比如一个人总是给朋友讲笑话,那么他其实也期待着更多的笑话;一个人总是喜欢倾听别人讲话,其实他也期待被倾听的感觉;一个满怀同情心的人,也在期待属于他的另一份同情;一个对他人刻薄严厉的人,用包容是换不回他的认同的。
大多时候我们都容易忽视自己身上“社会动物”这个标签。这个标签几乎囊括了我们所有行为逻辑的初衷。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动物”而言,通过社会来表达自我是最基础的本能。是本能就没有对错,只是越早看到这个事实,越早开始锻炼自己驾驭本能的能力,就越会比大多数人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高的效率。
“鼓励”也是这样。很多人对鼓励的误解在于,把自己想得过于重要。总是在想,如果自己鼓励了,对方会怎么样;如果不鼓励,对方会怎样。这种认为自己需要对对方承担着巨大责任的感觉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幻觉。其实这里面的底层心里动机并不是自己的鼓励有多重要,而是这种对他人抱有过度负责想法的人,同样期待对方对自己能够尽心尽力,表现出类似过度负责的态度。一个把对方看成是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是不会在这方面思考过多的。不过这样的人确实也容易在依附性人格严重的环境中被认为是缺少责任感的。
我们愿意去鼓励别人做的,也是我们自己希望得到的,甚至我们在鼓励别人的同时完成了对自己的鼓励。
这也是为什么有相同爱好的人往往喜欢聚在一起的道理。每一个送出的鼓励背后都有一份对自己的认可。活跃在微信中的各种减肥群、考研群、写作群都是这样的。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坚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的目标来说,大家就具备这样的心理诉求。能否形成“彼此鼓励”的氛围往往是评判社群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
看清这些事实,在自己同样希望得到回报的地方发挥鼓励的作用,能让自己在实现目标的路上轻松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