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则新闻备受关注,今年4月,河南省中烟工业公司的发布招聘书,在拟录取的135人当中,有很多来自名校的毕业生,仅硕士研究生就有41人。
这群毕业生当中有的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这类985名校,他们抢着应聘烟草公司的流水线岗位,不免让人觉得是大材小用,浪费自身资源。
受过良好教育的名校毕业生们真的走投无路了吗?
少数精英中的精英,也许可以享受机会找上门的待遇,但大多数人都要凭自己努力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在这个内卷时代,学历不断贬值,而工作岗位的数量,质量却赶不上日益增长的需求。
于是就出现新闻的那一幕,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们,为了工作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技能,让一纸漂亮简历瞬间变得苍白无力。
其实和名校生竞聘卷烟厂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曾有一名姓刘的武汉大学毕业生厌倦了办公室生活,毅然决定回老家当环卫工人,而且一干就是4年。
还有一个毕业于“211工程”的年轻人,于2019年跳槽到快递公司,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基层快递员,他表示对自己当初的决定并不感到后悔。
可见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拘泥于专业和工作形式本身,只要基本符合自己的预期,就可以决定投身一个行业,哪怕与所学专业不符,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之举呢。
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909万,同比增长35万人,考研人数为377万,同比增长36万,也就是说高校毕业生中有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报考硕士研究生,为什么现在考研这么热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就业难。
2019年底新冠疫情出现后,全国经济遭受重创,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GDP仅为6.8%,为本世纪以来首次负增长,远低于40年来年均9.4%的增长速度。
具体来说,受疫情影响,当时全国交通出行受到严格限制,居民日常聚集性活动被严令禁止,各地复工复产不断延迟,于是商家店铺失去了赖以为生的顾客流量,服务业遭受重创,中小企业扛不住压力只能纷纷宣告破产。
所以长辈口中“铁饭碗”再度成为当下的热门选项,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企,公立学校,体制内有正式编制的人不用担心的收入收到疫情影响,更不用担心自己会失业。
就公务员来说,待遇不算优厚但至少能达到所在地区的中等收入水平,各项福利绝非一般的企业可比的,尤其长三角地区的公务员待遇足以傲视一众企业的管理层,在经济发展受阻时期,体制内工作对普通人的吸引力必然只增不减。
回到开头的新闻,卷烟厂的待遇其实很可观,就中国烟草来说,普通办公室一年的收入维持在10~15万左右,好于大部分国企岗位。
所以到卷烟厂求职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上是一种明智之举,与其在企业中惶惶不可终日,不如找一份旱涝保收的稳定工作 。
不过,如果这群毕业生能找到专业对口,收入有保障的工作,他们何必去跟烟草打交道呢,说到底,还不是要向钱看齐,向生活低头。
说到这里,不由地想起一句话:“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般惆怅”。
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地球村中人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交流更加便捷,这是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劳永逸再难实现,终身学习已成主流,未来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在时代潮流面前,铁饭碗也免不了经受冲击,前有上世纪90年代国企下岗潮,今有事业编改革掀起层层浪花,国家此举旨在激发经济活跃性,这是大势所趋,无人可挡,虽说公务员仍然是很多人心中铁打的岗位,但是国家对公务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想轻松挣钱俨然是不现实的。
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能考上大专院校就已经算得上人才,现在,硕士研究生学历仅仅是很多优质岗位招聘的最低要求,除非是天纵奇才,否则以大部分人的资质和努力程度,根本没资格谈天赋。
接受现实,承受挫败感是当今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很多人倒下了就没有再站起来,认命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向生活低头不代表一定要向生活下跪,机遇一直都在,太早放弃的人没有后悔药可吃。
一个人努力变得优秀是为了掌控命运,失意的时候优秀本身也会成为包袱,与其过分执着,不如轻装上阵,接受现实,再设法打败现实,积蓄力量才有卷土重来的希望。
奋斗不是一句热血空话,这里面包含了无法想象的屈辱和心酸,面对真实的,软弱的自己,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我可以认输,但绝不认命,努力不是为了自我感动,而是不想枉费这大好的青春,免得几十年后的自己,连可以细品的回忆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