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小知识
“延迟满足能力”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延缓眼前的利益满足。提到延迟满足,相信大家都会想到心理学上的棉花糖实验,这个实验结果被简单粗暴的搬到了育儿上去,真的是太荒唐了。
01.因为信任,所以能安心等待
延迟满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会被满足。越是被及时回应和满足的孩子,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
反之,被刻意延迟满足的孩子,会一直处于“得不到”的恐惧之中,当眼下有一点儿满足,就会迫不及待的消耗掉。
02.及时满足就是有求必应吗?绝对不是。
①事情本身有必然的等待过程。比如饭菜太烫了,晾一下再吃;这时妈妈可以给宝宝解释一下不能立即吃的原因。
②父母不是神,肯定会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比如,妈妈在上厕所,孩子叫妈妈,这时妈妈肯定不能立即冲出去;再比如,孩子看上某个东西,可是妈妈买不起或买不到,孩子自然会失落 。
以上这些挫折是自然而然的,只要父母没有刻意延迟孩子,孩子遭受一些自然的挫折,有失落、有伤心,但不会留下心理创伤。
03.太容易得到会不会不珍惜呢?
其实不然。孩子都是享受当下的,不管是一片树叶还是其他贵重玩具,任何玩具,他们在玩的时候都是沉浸其中的,但是玩够了就会放一边去,跟便宜贵贱和获得的难易程度没有关系。
以获取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珍惜的程度,这是我们成年人已经被异化的头脑想出来的,并非孩子的本性。
所以,对孩子而言,被及时满足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
04.注意及时满足的两个误区:替代和控制
①孩子如果能够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妈妈就千万不要自作主张去替孩子做。比如,孩子正自己爬着去够一个玩具,妈妈就不要直接把玩具送到孩子面前。
②孩子弄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哭泣起来,妈妈因为焦虑,在孩子并没有提出要求的时候,赶紧承诺再买一个新的,制止孩子哭泣,这是一种控制,它打断了孩子体验“失去”这种情感。
05.被刻意延迟的极端
若孩子的需要经常被批评、被刻意延迟满足,他成年后可能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像填不满的无底洞,再多的物质也弥补不了爱的空洞;二是压抑的老好人,不敢为自己争取利益,该拿的都不敢要,同时也很难拒绝别人,在人际关系中经常只付出、不索取,老是吃亏,积攒一肚子怨气。
请记住,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也无须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