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其实并不平常,正如简单并不容易。
《目标》这本书的前言中说到:本书尝试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用少数几种假设,来解释极其广泛的产业现象。一听就很好奇啊!再加上这本书将采用小说的方式来讲述财经企管的主题,更是迫不及待了!
第一个假设源自于故事的主人公“罗哥”与一个他多年前认识的物理学家“钟纳”在机场候车厅的一次邂逅。
在候机的短短时间里,罗哥说起自己这次出差的原因:因为我的工厂对于应用机器人很有经验,所以去参加一个座谈会。钟纳问:”“机器人真的提高了你们的生产力吗?”这个问题以及后面一连串的追问,揭开了罗哥的不断反思:真的吗?
在你装了机器人之后,你的工厂每天能多完成一个产品吗?
你开除了任何人吗?
你们的存货降低了吗?
如果上述答案都是否定的,你怎么能说机器人真的提高了生产力?
罗哥很好奇,为何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这几个问答,钟纳就看出来自己的工厂有问题呢?
钟纳继续引导罗哥思考“你感觉机器人真的提高了生产力。那么什么是生产力?”。
罗哥:“我猜生产力代表我在工作上有所成就。”
钟纳:“但是你根据什么来说你有所成就?”
罗哥:“根据目标。”
钟纳:“什么是目标?”
钟纳指出:“生产力是把一个公司带向目标的行动。每个能更接近目标的行动都是有生产力的行动。每个不能让公司更接近目标的行动都没生产力。” “除非你知道目标是什么,否则生产力就毫无意义可言。”“目标只有一个。”
这些乍一听简直就是比“敏捷测试就是敏捷开发环境中的测试”更废话的废话。可是不要忘了作者的深意:“常识并不平常”。
细想我们公司的目标是什么?其实我也会和罗哥一样想到很多,又自我否定很多。安全快捷地运送货物?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低迷的时期减少亏损,在风生水起的时期扩大收益?为股东产生价值?似乎,我们公司的目标和罗哥公司一样:目标是赚钱。
那么,今天上班的时间里,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朝着这个目标的呢?我们组的同事做的哪些事情是朝着这个目标的呢?明天,我又应该不做哪些事情,多做哪些事情去更靠近这个目标呢?也许,是可以带着这些问题继续思考和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