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参加区科研培训,认认真真地当学生。
师范毕业后,全靠自学提升自己。在做教育科研这一块,典型的田野生长,没有规矩章法。有人说我们那一代中师生是当年的佼佼者,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只有我自己内心深处知道,正该读书的年龄,却早早的进入工作岗位,并非幸事,刚工作时也没有专业发展的意识,凭着天赋在乡下也能混得风生水起,冲着学历提升参加了自考,而后凭着兴趣随性读写。等到醒悟过来,才发现自身的学养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做专业研究上,缺少系统的学习,以前的研究文字都是凭着直觉弄出来的。这一次能够坐下来,系统地学一学怎么做研究,我很珍惜这个机会。
开班仪式上,李主任提到“舍得付出,精诚互助”八个字,让我很有感触。做科研,就要舍得下功夫,把热板凳坐冷又坐热。教育永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确实需要抱团发展,坦诚互帮,精诚互助。
省教科院的刘涛专家为我们做了《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为我们梳理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我一边听一边对应我经历的阶段。
第一个十年是我的学生时代,那个时候提得最响亮的就是“三个面向”。第二个十年涵盖了我的中学教育、师范教育和工作初期。我的学生时代,老师对基础知识的要求非常高,现在都记得,初中时候要是基础知识点被扣分,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当时对自己要求很高,要求基础不丢分,阅读不丢分,作文进最大努力。也因为对自己的要求高,老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高,给我打下来一点语文知识的底子。
那个时候做学生,不懂什么基本能力。刚刚参加工作时,记得当时提倡“目标教学法”,老师要那一个小黑板进教室,上面写着当堂课的目标,里面就会含有XX能力。当时是一知半解,反正领导叫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做,更没有想过可不可以不那样做。现在回想起来,所谓的“目标教学法”不过是做做样子,根本就算不上真正的“目标教学法”。不过,那时的我认为,学会学习还是很重要,因此在其他传统课堂里相比,我的课堂最大的不同是会教孩子学习方法,无形中也培育着孩子的基本能力。
后来就是“三维目标”叫得整天响,上面检查教案,都要求把三维目标分开写。我当时就很疑惑,每一节课都要写三维,但是每一节课真的都指向三维目标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也不能截然割裂开啊。想归想,不敢反驳上面的要求。我做学生,绝对是个乖孩子,及时内心有不同的想法,也不敢在长辈、领导、亲人、朋友等人面前提出来。后来有人主张三维目标分开提,但是要融合实施,不用分项目罗列目标,我才松一口气。
第三个十年,我从乡村突围,到了县城。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课还可以那样去研究,可以做出多种样态,每一种样态后面都有理论支持。当时觉得自己学识实在太少,猛读了一阵子书,虽然看得见的收获并不多,当时知道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也跟着我的恩师学着做古诗文研究,最后做了教科室的工作。每一次写什么课题报告之类,我都非常无力,虽然从网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总觉得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不是脑子里想要的深度。
再次换学校,适应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教育的课程,对于课标,乃至后面对于"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以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当专家谈到“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导致“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有同感,且积极应对。自己的眼界越来越宽,想法也越来越有深度。一部个人发展史,也是一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