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篇名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三纲,明明德旨在:明德修身,如何做到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致于修身,修身后可以亲民,亲民后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者与后三者加起来就是八目。分开来讲就是修己治人。
今天谈谈格物致知也就是修身之法。修身的目标是达成德才兼备,德需要修诚意正义,才需要修格物致知。那么这其中的顺序问题,大学原文是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就是先学而后明理。今天十年一井说说自己的看法:古人把学习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是掌握基本知识基础,大学是掌握六经(乐经失传故后来为五经)四书是对五经的解释。我们现在经常说目标导致结果,目标管理,中庸里讲,德者本也,才者末也。而诚意正心为本为德,格物致知为才为末,依此推论,目标应该是诚意正心,方法应该是格物致知。此两者加起来就是德才兼备,而达到了德才兼备也就实现了修身,实现了修身就可以亲民了,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了。此部分内容今日不做讨论。
我们老祖宗给我们就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蒙学(小学)到大学,其特点就是培养人生目标管理体系。培养我们认识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认识社会和自然,教导我们如何处理这三者关系。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自己思想体系的健全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换言之,我们的文化遗产已经被我们的老祖宗分类:经史子集,以便于我们学习。而通过学习改造把一个学子转变为:德才兼备有益于社会(主要通过经子史来明明德,亲民),情趣丰富热爱生活的人(主要通过集来培养生活情趣,热爱自然)。
《大学》告诉我们解决的三大问题(三纲)是什么?
一 明明德就是解决自己的问题,什么问题?如何修炼德才兼备的问题。也就是打造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修德需要诚意正心,修才需要格物致知,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经子史结合以明辨事理。
二亲民,修身之后以亲民,就是造福大众,就是达则兼济天下,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先人后己,天下为公。
三止于至善:由以关注自己的问题(生存发展个体需求)到关注更多人需求,由人类到地球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为出发点的最高境界。由有所求到无限给予。那就是爱的反馈,爱的传承。
大学给了我们清晰的纲要如何成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一个系统化的框架,这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体系至为重要。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知即行,心中有无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