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不冷不热的季节,每到这个时间,我就把车放单位,自己骑自行车或者走路上下班。
骑车上班只需要15分钟,走路40分钟,开车这点路却半小时不够。每次看着堵在半路的司机火烧火燎的样子,我都偷笑,庆幸自己的明智选择。
尝试骑行和快步走也是最近几年的事,由此我竟然瘦到能穿生产前的裤子。当我这个标志性人物(胖)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时,立刻惊动了楼上、楼下,于是带动了整个单位的同志们都开始自觉参与走路上下班的活动。
骑车还接触到一些从前常年开车打不着交道到的人,慢慢成了熟人。有一个是经常帮我修自行车和打车气的人。他长得白白净净,五官端正,说话温和热情,所以第一次去打气就留下好感,慢慢地就成了“熟人”。他所在的修车摊位置是黄金地段,就在所谓石家庄贵族学校的旁边,学生一放学旁边很多高级车来接,学生们也有很多骑车的,因为兜里有钱,一放学一条街的饭店都爆满,他的修车摊自然生意也很好,不愁赚钱。钱是有一点,不然也不会把儿子也送到43上学了,长年在这里修车,老师主任的,谁也免不了来找他,慢慢都成了熟人,安排个孩子没问题,这能力堪比和教育局长称兄道弟。
去年暑假一个周末我从他旁边路过,看到一个小伙站在他身边,表情尴尬的样子,长着一张43中白净的标志面孔,一看就是他儿子。而此时当爹的,却在旁边跟普通的家长一样唠唠叨叨不高兴。我一过来听见一个常听见的开头‘’你不好好学习‘’怎么怎么的“和我一样”…,就开了个玩笑打断他,‘’咦,这是谁?这么帅!‘’然后低声说,‘’孩子们都爱玩,放假了玩一下正常的。‘’他表情很奇怪,憋着没说完的话,让那孩子和站在一边傻眼的同学走了。我问他,你怎么不让他到你这里来帮忙?他说,“才不让他干这个!”我说,“你可不能教他看不起你的职业!让他来学一下拆装自行车也挺好的,男孩子嘛,而且能玩或者修那种赛车,也是很时髦的行业,那边有个小伙子开了一个赛车行,全部自己组装,赚钱也挺多的”。他又嘟嘟囔囔了一堆,无非不好好学习没出息,像他一样怎么的,还是看不起自己的行业。我说:“职业都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而已,能靠勤奋赚钱养自己就行,你可别教他看不起你的职业!他以后就不尊重你。你让他来帮忙,他就知道你挣钱不容易,知道感恩你,就不会虚荣到不敢向同学介绍你。”他点头称是忙别的去了。
同等的职业,而我认识的另一个新的"熟人"却完全相反,卖现榨豆浆的。这位母亲从北京做小买卖刚回来的,也有个儿子,比修车摊的小一点。小伙也许还小,还不知道爱虚荣,还喜欢缠着妈妈,一脸都是‘’妈妈最伟大‘’,他在妈妈的破摊子前架了一个桌子,帮着榨豆浆的妈妈跑腿,我一来,他就会去拿一把椅子给我,让我坐着边喝边和他妈妈聊天。这位妈妈正好相反,她经常让儿子来帮忙,儿子虽然很腼腆,但是却不会嫌弃妈妈的工作和身份,并且乐得陪妈妈,更不会羞于介绍他妈妈给小伙伴。
也许是中国自古以来提倡学优而仕的思想,中国人的职业是有高低的。虽然改革开放,挣钱的多少逐渐成为人们新的行业标准,而不只是看职业性质,但是人们仍然普遍歧视手工劳动者和工人。这和西方价值观有距离。西方人对职业的不同,认为只要靠勤奋挣钱都令人尊重,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奥巴马和清洁工,不同职业而已,人们不会有太多势力的偏见,更不会将这种对职业的歧视和偏见传导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