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有一部电影,苦等18年,两次禁拍,三次审查,电影终于过审那天,包括导演在内的所有演职人员都喝醉了!
冯小刚坚持了十几年也要将电影拍摄完成,他历经了千辛万苦,才最终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幕!
——它就是根据刘震云先生调查体小说改编,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徐帆等主演,2012年终于上映的电影《1942》。
电影将我们带回到纷繁复杂的年代,再现众多血肉丰满的人物。——全片没有过度煽情渲染的戏份,却让你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绝望,当一个人流离失所,孤苦无依,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原来绝望也会显得如此稀松平常。
电影以河南大饥荒为背景,讲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所经历的生死存亡的巨大灾难。——大灾大难面前,政府官员、地主富民、贫苦百姓等各种各样人物人性的考验。影片不仅是一部灾难片,更是一部深刻的历史反思片,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电影对我的触动很大,内心感触很深,可以说是虐心!是震撼!
当然,这里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场灾难就发生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是我的父辈们真实经历的苦难。
1942年是一个天灾人祸交织的年代,河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和蝗灾,导致全年夏秋两季的农作物绝收,上百万的河南民众陷入饥荒之中,让人绝望的旱灾,一口粮食甚至比人命还要贵上百倍。而那时抗日战争又处于相持阶段,河南沦为战区,河南人民不仅要面对天灾,还要应对战争带来的种种人祸。
河南一千多万民众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他们纷纷逃离河南,三百多万无辜百姓中途被活活饿死。——人在大灾难面前,在大时代的裹挟下,命如草芥,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微弱渺小,苍白无力。——即使是像范东家这样一个家财万贯的大财主,也难逃厄运,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九死一生。
逃荒上百天,民众吃的是柴木树皮,衣不蔽体,又冻又饿。在冰天雪地中艰难跋涉,天空中还有敌军的炮火狂轰乱炸,地下血流成河,随时随地就有人倒地而亡,走投无路的人们为了争夺一口赖以活命的食物,大打出手,你死我活。——有人甚至易子而食,路边饿殍遍地,有恶狗掏食死人的内脏,现场惨不忍睹。
当时的各级政府互相推诿扯皮,争夺利益。蒋政府企图封锁消息,当见到外国记者的照片刊登在外媒上,消息封锁失败后,只得“蒋委员长每餐减少两个菜”调集粮食赈灾,而少得可怜赈灾粮食,经过官吏“雁过拔毛”层层盘剥,贪污克扣,根本没有真正落到灾民的手中。
饥饿的灾民这时被日本军收买,在民族大义和生存冲突之间,他们做出无奈的挣扎选择。导致我们遭受重大损失。
较比曾经的“法庭庭长”后来的县衙伙夫老马的卖主求荣,苟且偷生,范财主的长工栓柱重情重义,奋起反抗,倒更显得难能可贵,令人敬佩。——宁死不屈的栓柱被日本军官从喉咙扎进刺刀,一剑毙命的惨死场面,让人泪目,激发我们的爱国之心,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
常言道:“温饱而后知荣辱”。——在生死存亡面前,何谈民族大义。
对影片中传教士那段印象很深刻,这段内容在影片中又有着特殊的意义。当传教士用圣经捂住小女孩被炮弹炸穿胸膛时;当他眼睁睁的看着无辜的生命惨死在炮火连天中无能为力时,仰天大哭:“信主有啥用?”
是啊!从天灾到人祸,又是谁造就了这一切呢?——是上帝还是魔鬼?
饥荒固然让人挨饿和死亡,而真正致使三百万人民饿死的难道不是一些人的见死不救和腐败吗?
剧中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们收受贿赂,中饱私囊,大发国难财,商人买卖童养媳,置办土地,买长工,看起来好像在国难时期帮贫济困,救苦救难,但事实证明,恰恰也正是这些人,才终究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电影中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交织在一起。范东家的十七岁的女儿星星为了父亲活下去,情愿用自己的身体换取救命粮;两个孩子的母亲花枝在丈夫失踪后(被人打死了),宁愿嫁给栓柱,然后,把自己卖给另一个地主当老婆,换取小米,留给栓柱和自己的一双儿女,临了,连身上唯一的那条囫囵点棉裤也换给“一夜丈夫”栓柱,希望他能照顾好自己的儿女。——而栓柱为了兑现对花枝的承诺,为了一个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闺女”的玩具风车,活活惨死在日本军官的刺刀下……
电影中还有许多令人震撼的细节。我是很喜欢无限重温好故事的人,但是这部电影看完了真的不想再看第二遍。——不是他不好,而是太真实了!他让人过于压抑!
影片最后奶奶说:“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提它干嘛,图个啥?”——1942,死去的人再也回不来,活着的人只能被迫坚强,而后世的我们应当铭记历史,避免悲剧再次重演。
行走在田间地头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只为大家能够吃饱饭,风里来雨里去,如今终于实现了他的“禾下乘凉梦”。——他不仅让中国人吃上饱饭,更是让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不再挨饿。
回过头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吃得饱,穿得暖。如果我们感觉自己不幸福,那一定是吃得太饱撑的。
——如果感觉自己不幸福,强烈推荐观看电影《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