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明,知道多少个它的习俗?
大家一定知道的是扫墓。其实除了扫墓,清明还有其他习俗禁火(寒食)、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打马球、插柳、踏青、斗鸡子、打毯、牵钩。给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
寒食: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因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被合并在清明节之中。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在小说《白鹿原》里,对荡秋千就详细描写。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习俗有关。
蹴鞠: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习俗中有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也有一些游乐感受美好生活的活动;这就是告诉我们生活应该继续。《论语》中写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归去来兮辞》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逝去的人和事无论你多么悲伤,他们终将逝去,一味沉沦其中,只会徒增伤悲。那些原谅自己,放下过去的人才能在下次中做得更好。
逝去的人和事留在心里,抓紧未来的日子才是真理。
清明踏春,随手一拍:
备注:部分习俗的介绍,来自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