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额尔古纳河右岸》后

    7月,于带娃的间隙,断断续续读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也算是跟着最后一位酋长妇人“走了一遭”位于我国北部那条伤痕累累的额尔古纳河,领略了右岸的诗意与沧桑(左岸是俄罗斯)。

    看完,心情有些沉重,文中很多人名字都没记住,人物关系也没梳理清楚,最大的印象是整本书里贯穿着生命的迎来送往,他们在风声中孕育生命,叹息中送走生命,猎物滋养生命,猎物也夺走生命,跳神挽救生命,跳神也葬送生命。他们居无定所,他们也安得其所,他们与命运抗争,也与命运妥协。他们敢爱,也敢恨。他们善良,纯真,他们深情地唱,他们热情地跳,他们的脸映射内心,他们的脚忠于内心。我觉得他们虽然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但他们活出了生命本应有的模样。

    这就是我国东北部一个游猎民族(鄂温克族)人的故事,他们住在“希楞柱”里,常年跟着驯鹿追逐苔藓,为了驯鹿的苔藓迁徙,会在篝火旁听萨满讲述星辰的规律,他们的时间是跟着自然的节奏走的——春天等驯鹿产崽,秋天跟着兽群转场,连悲伤都带着绵长的余韵;他们敬畏山林,相信每棵树、每只兽都有灵魂;他们的爱情炽烈如篝火,死亡则是回归自然的仪式。这些带着原始体温的生活细节,像林间的阳光一样细碎温暖,让人忍不住迷恋这份与自然共生的纯粹。烈日炎炎的暑期读着这本书,也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与纯粹,也深刻体会到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然而,时代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这片土地。现代文明的介入,让鄂温克人的传统生活逐渐瓦解,当伐木机开进森林,驯鹿没了栖息地,伐木声取代了鹿铃,当定居点替代了迁徙路,鄂温克人不得不面对传统的崩塌。酋长最后的呐喊、萨满耗尽生命的守护、年轻人走出山林的迷茫……这些片段像冰棱扎在心里,让人看清现代文明前进时,如何碾碎了那些不被理解的坚守。

    不过,鄂温克人面对变迁时,没有怨怼,只是把记忆酿成故事,这是他们对“根”的执着。即使驯鹿越来越少,即使族人渐渐离散,老酋长妇人依然守在河畔。她的记忆里,有祖先的歌声,有爱人的足迹,有驯鹿的呼吸——这些不是过去,而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坐标。这让我明白,所谓乡愁,从来不是对某个地方的眷恋,而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家园的不舍。

    合上书,额尔古纳河的流水声仿佛还在耳边。它流过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兴衰,更是所有在时代浪潮中挣扎的文化与记忆。或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当世界跑得越来越快时,有哪些东西,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丢下的? 就像现在的我们,未必需要退回原始,却可以试着在忙碌的间隙抬头看看月亮。毕竟,额尔古纳河再急,也会在转弯处留一片浅滩;生活再忙,也该为自己留一块“心灵的苔藓地”。

摘几句董宇辉曾多次分享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经典语录:

1、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2、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3、你去追跑了的东西,就跟用手抓月光是一样的。你以为伸手抓住了,可仔细一看,手里是空的!

4、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还会感觉到痛。

5、 我这一生能健康地活到九十岁,证明我没有选错医生,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

6、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

7、我看透了,你爱什么,最后就得丢什么;你不爱的,反而能长远地跟着你。

8、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是各有各的死法。

此书为学校推荐书目

                          2025年8月4日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