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三百里始丰溪源头第一村的,便是茶潭。
沿着大盘山的盘山公路顺势向下绕行,在一处视线突然开阔起来的地方,隐约见得有一个依山傍水、炊烟袅袅的村子,就是茶潭了。茶潭村被大盘山的群峰余脉所环抱,宁静而美丽。它是“悠客小镇”方前的西大门,又是始丰溪、大下溪、西溪三溪交汇之地,水清潭深,风光绮丽,村史悠久,古韵十足;始丰溪穿村而过,将村子分成南北两岸,南边大抵是清末民国建筑风格的古村落,北边是新式的建筑新农村,省道沿溪边蜿蜒而过。而路过的陌生人总喜欢停下车子,期冀着能用一段慢时光,闲步在老村街边的石子路上漫游,一探此村的古朴与幽静。
茶潭村原先是叫槎潭的,建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隶属台州府天台县,后又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成为金华府东阳县的管辖地,现在则是年轻的磐安县属地。回溯现在的村名,却与一个历史故事有关。槎潭原有王、孔、金、施四姓人氏,皆为勤劳善良之辈,所以村子流传着“王列畚箕孔叫岗,金倒茶瓶施碰柱”的俗语。而施姓系温州乐清宋代尚书施崇公隐居寒山湖后发脉的一个分支,因施氏集资在村里建起“施氏宗祠”后,余姓便渐渐地没落了,最后全村人都成施姓后人。话说施氏有一女外嫁,生三子,皆为侍郎,某一次三位在外省做官的外甥遵从母亲的训嘱,相约一起带人到槎潭看望外婆,结果因为随从人员太多,前头部队已到槎潭村头,后尾尚在天台城里,槎潭的外婆连烧开水也来不及,其中一位舅舅便急生中智,将刚炒制好的整筐茶叶都倒入村前的深潭中,众将士便拿着碗在潭中取茶解渴。从这以后槎潭由此易名为茶潭。
茶潭的施氏宗祠座落在村北的后山脚下,据建筑学家洪铁成教授考究,宗祠大约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施氏宗祠历经朝代更迭风雨,幸皆得及时修缮,保存完好,已列为县文保单位,也是村里的文化礼堂。一般的宗祠是从正面开门,但施氏宗祠正门却从东面而开,门楣上有著名书法家施兴国教授的手迹,宗祠坐北朝南,由门楼、厢房、戏台、天井、后堂等几部分组成,穿斗抬梁、雕龙画凤、飞檐翘角,造型优美,韵味独特。厢房早先是村校所在地,朗朗书声,与古祠相映成趣意,现已成为村里的道德讲堂,且开辟了生活展览馆,那些散发着岁月气息的瓶瓶罐罐、手工物件重新在这里勾勒出茶潭人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故事。古旧的戏台曾经是村人的精神向往高地,乡里的越剧团就是在此排练而发起的,俗称“茶潭水库班”。每每过节或者办大事,要请剧团演出的,村里人便呼朋友唤友,热气腾腾,整个后堂与厢房都黑压压地坐满站满了人。后堂保存着几位明清时期所刻三块匾额,“宋代尚书”、“明代司正”、“文魁”,木椽上绘制着龙的图案,据说施氏宗祠能够得到许可雕龙,是与万历皇帝的特许有关。
东南岸大下溪流淌至村子东口处有狮头山,山上有一座大禹庙,是始丰溪水患后经大禹所治建起的纪念地,善男信女十分虔诚,终年香火缭绕不绝。每逢干旱庄稼枯涸的时候,村人们便将大禹王用轿子抬出来,绕着村子来祈福求雨。此山之形状如狮头故而得名,山上树木成荫,都是苦楮、择子、松木,常有松鼠在林间跳跃舞蹈,是小动物们的天堂。苦楮与择子的果实可以研制成粉,清凉去火,是做苦楮豆腐、择子豆腐的上等原料,艰难岁月里还是村里人救命的口粮,现在则成了馈赠亲友的佳品。狮头山所建的石桥、石碑、石亭、庙宇都是乐善好施的村民们捐资建成的。而沿大下溪一直往南,可至外林山村,一路流水潺潺,清澈见底,草木葳蕤,是一条驴友喜欢徒步的古道。
离村二里的公路边,则是叶里仙桃,系施姓始祖公的墓地处,古木参天,浓荫遮日,风景优胜,是一块真正的风水宝地。沿着叶里仙桃再往大盘山去处,便是茶潭水库,当年响应公社的号召,茶潭村民为建水库贡献出许多山地良田,现在它是集发电、垂钓、旅行发呆于一体的好去处。水库涨水泄洪之季,许多大头鱼从洪口奔冲而出,跌落到岩石上,随波而去,村民们便站在村子的桥头上,用鱼网袋去捞,眼明手快的,收获颇丰呢。说起这茶潭桥,横跨南北两岸,以前因为是木桥,两头用铁链条连着,一到雨季洪水泛滥,木桥便会被冲毁,屡建屡损,年年都是村民们的心头隐患。由是村民们为了彻底解决村民生活生产不便倾囊而建,系钢筋水泥拱桥,中间没有石礅,其时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施时耐,曾任磐安分县之初的副县长,勤勉持政,病卒于任上,他曾为茶潭桥开光仪式写下一首贺联:“月渡始丰溪静影沉壁留恋祖国山河,鹊惊茶潭桥高歌歇云报道人间喜事”。
茶潭人是好客的,无论你是何方来客,即便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只要到了村里,便有热情的老婆婆问候:弟,来来来,快快到屋里吃扁食。“扁食”类似于馄饨,比饺子要显得精致,而比馄饨要丰满。揉粉,扎段,擀压成皮,后把已炒熟的成方形的小粒子的猪干、白萝卜、荸荠、豆腐、鸡蛋片等配上调料,作为馅子。接着把皮子两端弯成圆形,用拇指、食指捏合,就成了周围高中间低的扁食,跟人的耳朵有点相像,现做现烫,在汤中加点酱油醋,又热又香。自然,也有现包现蒸的,然后放上油,撒上葱,淡黄油亮,便成了待客的一份难得的佳馔。还有一种饺饼筒,也是过年过节时村民们喜爱的特色小吃,村里的媳妇将麦粉调成糊状,在特制的“鏊”上作业,渐渐把它糊成平面圆形的饺饼皮,在它的上面放上各种菜料,卷成筒形,然后在皮面上敷点茶油,慢慢地烤至焦黄,就成了村人最拿手的风味佳肴。 “饺饼筒”做得讲究,有一个叫“五虎擒羊”的,以猪肝片、皮蛋皮、鱼肉片、豆腐片、猪头肉等分别与干金针、黑木耳、粉丝干、春笋丝、菜梗叶等依次放在饺饼皮上卷制而成,味道真是不错。
茶潭村的方言与俚语是台州语系的一个分支,生动而富于形象,是不可多得的民俗文化。说某人本事大,就说“格个人脚刺尖蛮尖”;说某某糊涂叫“昏头搭脑”。有歇后语的:“鸡子壳里做道场,场面小戏法大。”有农事谚语的:“立了秋,雨水收,有塘有坝赶紧修。”有童谣说指纹,有圆纹的叫罗,没有的叫鸡,预测未来人生的说唱:“一罗穷,二罗富,三罗捡狗屎,四罗麻豆腐,五罗做老板,六罗磨刀枪,七罗杀婆娘,八罗做和尚,九罗当省长,十罗全,生个小儿中状元,满手鸡,有得嬉。”每个客官对照一下自己的小盆友的指纹,将来他会是从事哪个职业的呢?茶潭村盛产小茶籽油,每每压榨茶籽油时节,家家户户都会飘出茶油香,有个儿歌“茶潭银(人),背茶瓶,茶瓶漏,炒炒豆,炒豆香,隔壁阿婆门缝里看。”颇为有趣。
倘若你有闲了,便不妨驱车到茶潭这个“外婆的家”去走一走,你一定会许期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