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成长进步的阶梯
语文考试结束,我抱着一摞卷子往教务处走去,碰到兴高采烈的学生:“老师,我这次语文考试进步了!”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看来这次复习比较得法,下次还要加油啊。
成绩下来了,我和学生边分析试卷边看他们的得分情况,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巩固程度有了可喜的进步,但还有上升空间,怎么再继续做细做强呢?思考这两个多月的共同努力,怎么做到合理有序有效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及时地总结和提高必不可少!
一、充分有效地预习有待加强和提高。
暑假,王玉桂老师和夏秀梅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教学一线宝贵的经验,贴近我们的学情,抓细,抓小,抓实,步步落实,注重表扬和激励,我决心在新学期将学习到的方法和理念融会贯通。
布置预习作业,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学习新课之前逐个检查并评价,预习好的学生加分,一周总结一次并奖励。实行了一个月,效果较好。后一个月奖品没跟上,奖励没到位,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关键是已经从中受益,下一步该怎样改进和提高呢?后进生也能将课本上批注的预习作业做好,但是未必能完全掌握,结合本次考试怎么改进提高呢?就怕流于形式,更怕学风不好的班级再度沉沦,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字音字形题在后进生中失分率依然很高,我们预习了,预习本上也写了,上课也逐个强调了考点和易错点,每单元总结归纳也做了,后续的试卷也都利用上课时间做完并及时分析了,为什么还会错呢?
除了他们的基础薄弱之外,我的忽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班级教学有时候做不到因材施教,我以为安排了,监督了,强调了,他们就一定掌握,其实不然。学习习惯的养成短期内并不能形成,惰性一直都在,大脑的记忆效率也是因人而异的,我有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学习和巩固呢?学习小组也分配好了,几次活动也都体现了小组的优越性,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落实到帮扶互助了吗?必须明确到个人,而不是整体提出要求,还要时时指导和查看,这就需要每节课的课间都要进班,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我的时间不够用怎么办?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小组内的积极分子,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同伴的激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下一步就是改进措施了。学生按照小组坐位子,优生督促中等生,中等生督促学困生,明确预习作业的最低标准,避免滥竽充数。预习本上的作业明确预习的内容外,再明确质量,过关的最低标准。两本练习册的作业量比较大,把练习册中的基础小题作为听写内容当堂书写当堂评改。加强“纠错”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好试卷配备的“纠错本”,听写改在“纠错本”上,练习题的错误也积累到“纠错本”上,分析错题的类型,失分的原因,完整的答案及要点等,逐步培养学生认真检视自己学习状况的思维习惯,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式,这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教会学生如何纠错。课间进班,对照试卷或者练习册逐个检查落实,适时指导,当场批批评指正,表扬先进,督促后进,激励群体,并形成课间巡视的制度。
二、课堂朗读感悟语言,课堂思辨能力,这两方面非常欠缺。
这两方面不足造成的后果之一是病句和词语运用、排序题错误率特别高,同时,阅读理解特别是课内阅读理解失分率特别高。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离不开语感,语感从何而来?读书。早读朗诵、背诵经典古诗文远远不够,七年级带领学生朗诵,学生特别喜欢,后来随着课堂内容的增加,朗诵被压缩了。虽然我经常带领学生串讲课文时边读边思考和理解,但终究是忽略了朗诵,而朗诵是加强语感和理解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往往急匆匆地读,后进生跟不上,感情跟不上,理解就更跟不上了。不能着急,该有的训练都要有,过细的分析就不必了,一课一得即可,不可求全责备,九年级的学生需要训练通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了,不能再因为不放心一直扶着走,总得给他们思考的时间,成长需要时间,成长更需要老师的放手。
下一步我需要改进的是,加强朗读训练,整篇读,句段读,加强对语言的感悟,能独立地说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对语言有自己独到的感受。给他们读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赏读的时间,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表达,思维和语言表达训练同步完成。读书培养语言的感受能力,体悟到语言的美和精当,从整体阅读文本,从细节赏读段落和句子,两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老师要在读中设计问题,答疑解惑思考辨析,多问为什么,多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朗读除了能感悟到语言的美,还能看到人性美、环境美,还会有理性思维的美,这种长久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更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由此可见,朗读应该是语文老师持之以恒的标配。
其次,建立整体意识。从整体上设计课堂,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和思辨能力。而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离不开对教材全面深入地解读,与学生一起通读并理解单元导读,学会在单元导读的指导下展开文本学习,建立整体的单元阅读意识。预习时紧扣预习提示,每篇的阅读提示统领全篇,建立整体的文本阅读意识。带着问题预习课文,重视旁批和课后的思考探究、积累和拓展,在问题引领下阅读文本,重视阅读与文本有关的内容,建立整体看教材的阅读观。
再次,在阅读理解文本的过程,对文本怎样阅读才能达到最终语言和思辨都能提高的效果呢?面对不同文体不同问题,怎样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训练呢?让学生建立以文本为例子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意识,每一篇文本,包括练习册的阅读理解题,都是锤炼的机会。拿到一篇文本,提炼中心句、关键句、关键词,细节做好批注,平时都是这样要求的,可是学生却懒得动笔,课文预习有检查,这样的监督促使学生养成动笔提炼材料的习惯,那么在练习册中如何加强这方面的习惯养成呢?面批,学生当面改错,批评教育之外,加强纠错的习惯养成。每个学生都有纠错本,除了订正在练习册上,还要集中整改在纠错本上。纠错本设计得非常好,包括错题的类型、属于哪个知识点、答案整理、要点概括等,这个纠错本如果能充分地利用起来,查漏补缺就能落实到一个个书面作业中,学生能重视,老师也能看到。
三、记忆类的知识点需要强化,关键是怎么强化。
所有需要识记的知识点,都花费时间让学生记忆和整理出来了,也用了大量的时间抽背和听写,为什么效果不如其他班级呢?强化不足够。从老师做起,首先要加强板书意识,副板书(右侧)整理知识点,归纳易错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强化,学生的笔记也用不同颜色的笔,这是初次强化。每天上课前读词,读概括了的文常,这是第二次强化。练习册上的基础小练当堂测试和互批护改,当堂在练习册上改错,这是第三次强化。将错题整理到纠错本上,这是第四次强化。复习的时候再次整理归纳知识点,对自己易错的点用彩色笔标注,这是第五次强化。我在想,能否利用课上的一两分钟时间抽学生到黑板上听写易错知识点,利用碎片时间日积月累,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通过这几个步骤,是否能将零碎的基础知识夯实呢?且行且思考吧。
最大的问题是古诗文的掌握。古诗文的抽背、默写和听写是最枯燥又费时的事情,不做又不行,做了效果也不是太理想,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成简单又有趣的事,既让学生感兴趣爱学习,又能牢牢掌握。上个月我做了一个古诗文知识竞赛,学生积极性高,特别乐于参与,课下也在很努力地准备,但不能总是竞赛,怎么办呢?我想尝试一下有感情的诵读表演,把古诗文表演出来,学生会不会很喜欢?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既能加深记忆,又能让学生爱上古诗文,这样的语文活动可以多开展,换言之,我们平时的教学太缺少语文活动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会让学生爱上语文,下周,我们办一个读书交流会,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书,最喜欢的人物和故事,让大家也爱上读书。那么古诗文也能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在学生家庭条件不一的情况下,老师需要做怎样的准备才能让学生充分有效的活动,这是下一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作文训练只练不讲,缺少系统的作文提升的理论和实践课。
本次考场作文,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缺少整体构思,审题与选材极仓促。在水平极低的情况下,老师总感觉作文教学无从谈起,总认为在课文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就够了,总想着让学生多练多写多积累,以为达到一定的量就能有一个质的提升,其实不然。
因为水平低,才更需要老师系统地、方法得当的指导。老师们太着急了,太想把所有的菜苗都变成韭菜一码齐,也太想全方位全面地提高,忽略了分阶段、分层次地提升。最近,我一直在想,怎么样设计一个作文系列,让学生能稳步有序地上升,没有时间再等待下去了。首先要明确,作文最初步的要求是什么,百分之多少的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分层次指导。初具作文的模型,要包括语言不通的孩子,能否打造出一个作文的雏形,让他们觉得可以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和书写,写清楚一句话、一段话,如此循序渐进,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我觉得这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初衷。
从最低点做起,从最基本的要求做起,从生活的最根本开始写起,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通顺,写清楚,不啰嗦,不矫情,先确立一个朴素的作文观吧。
以上,就是我对期中考试的分析与反思,想到,做到,实践最重要,即便负重前行,可却能为孩子们打造一个通向未来的阶梯,如此,便也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