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的第一个应用是激光
来做个小实验:
吹一个白色的大气球,里面再套一个黑色的小气球。如果用特定的激光朝着这两个气球上面打,会发现外面的白色气球还是好好的,但里面的黑色气球却爆掉了。这与我们的直觉很不相符。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里面的气球是受外面的气球保护的:只有外面的气球先被破坏,里面的气球才会爆掉。
那为什么实验结果这么奇怪?
如果我们背着书包爬上5楼,会觉得累,因为把书包带到高处要消耗能量,如果爬上10楼,那就更累,需要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消耗的能量都转化成了书包的重力势能。10楼的书包比5楼的书包拥有更多的能量。
在地球上发射火箭也是如此,发射时消耗的燃料越多,就能把火钳送上离地球越远、本身能量也越大的轨道。
原子世界遵循同样的规律。位于较高轨道的电子,本身也具有较高的能量。黑白两种气球里面的电子处于能量不同的轨道上。
激光非常特别,它里面的每个光子的能量都一样大。这是激光与普通光的最大区别。
当激光打到气球上,如果气球里电子的能量与激光光子的能量不匹配,所以不会吸收激光,什么事都没有。激光祛斑的工作原理和这个实验完全一样。当激光照到脸上的时候,好皮肤里的电子能量与激光光子能量不匹配,所以完好无损,而黑色斑块里的电子能量与激光能量相匹配,所以会吸收激光并最终被激光所破坏。激光脱毛的工作原理也是如此。
前面讲过泡利不相容原理,这个原理告诉我们,电子不喜欢其他电子跟自己处于同一个状态。但激光中光子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激光中每个光子的能量都一样大,并且处于相同的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是爱因斯坦。
产生激光的过程,很像一场雪崩。
高轨道上的电子比低轨道上的电子拥有更大的能量。很明显,当电子从高轨道跑到低轨道的时候,能量会变少。变少的能量去哪里了呢?会变成一个个光子跑出来。在物理学上,这种发出光子的过程叫做辐射。
爱因斯坦发现,这个辐射过程可以诱导。把一个光子打入原子,它可以诱导原子中的电子从高轨道跑到低轨道,同时发出一个跟第一个光子能量完全相同的新光子。这个过程叫做受激辐射。一个光子打入原子,就跑出两个一模一样的光子;这两个光子再打入两个新原子,就跑出四个完全一样的光子……这样不断进行下去,就会形成一种原子的雪崩效应,从而产生大量的光子,这样产生出来的就是激光。
量子的第二个应用是半导体
原子中有电子,在一定条件下,电子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在某种材料中自由运动,这就形成了电流。
有些材料,电子可以在上面跑得很快,这些材料是导体。而有些材料,电子根本跑不起来,这些是绝缘体。
但还有一些特殊材料,它们很奇怪。一般情况下,电子跑不起来,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比如温度升高,电子就能跑起来,这些就是半导体。
利用半导体的特性,可以做出很有用的电子元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极管和晶体管。二极管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性质:在一个方向上给它施加电压,就会产生电流;而在相反的方向施加电压,却不会有电流产生,这样,它就可以在电路里扮演一个开关的角色。
二极管有两个接口,三极管有三个接口,它又叫晶体管,晶体管可以放大电流,同时又可以充当开关。
半导体遵循摩尔定律,每过两年,半导体芯片上所容纳的晶体管数目便会增加一倍,这意味着,芯片的计算能力每过两年就会翻一番,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与最早的集成电路相比,现在芯片的计算能力已经提升了两亿多倍。
目前最小的芯片尺寸已经做到只有10纳米,也就是1米的一亿分之一。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2030年,晶体管就会变得只有一个原子那么大,到那时候,不确定性原理就会起作用,直接干扰这些芯片的运行,换句话说,2030年,半导体或许就会停止发展了。
量子力学的第三个应用是量子传输
在宏观世界,或者说经典世界,不管什么东西,都可以拷贝,只要我们事先准备一堆原材料,然后把一个物体的信息全部复制到这堆材料里,就可以造出一模一样的东西。但在微观世界,或者说量子世界中,一切都不一样了。
1982年,三位物理学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定理,叫做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在量子世界里,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被完全地复制。换句话说,你没办法拷贝像一个电子、一个原子或一个分子那么小的东西。
虽然量子不可克隆原理禁止了微观世界中的拷贝,但它却没有禁止微观世界中的传输。
理论上来说,人类可以制造出一台量子传输机。当你走进机器,原来的你变成一堆垃圾;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星球上,有一台与之匹配的机器,里面有一堆物质会突然得到你的全部信息,然后变成你走了出来。
量子传输已经在真实世界实现了,但目前一次传输的光子数目只有128000个,最远的传输距离是340公里。而一个普通人的原子数量大约是7000亿亿亿个。
现在的传输能力,哪怕传输一个盒子,也是天方夜谭。
为什么会有光子和原子?物理学家没有回答。我们只知道,我们的世界里有原子也有光子。有了光子,世界就有了颜色。光子是电磁波的最小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