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有个问题一直使我困惑,有不少的一些现象我至今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买房?为什么那么多人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房子上?什么时候房子竟成了很多地方婚嫁的必要条件?更令我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人群中质疑这种现象的人倒成了一种另类。
提到买房,首先我们就来聊聊房子。从这个“房”字小篆的写法,我们不难看出,字的里面是一个象形的人,然后外侧像是一个遮风避雨的棚。从字形上来理解,房子不过是一个遮挡风雨的地方,人才是中心。在从英语的角度来理解,房子“house”,很简单的一个单词,似乎也是一个不带一点感情色彩的中意词。单是从字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汉字还是拉丁文,它并不具有多少吸引力的,它只不过是一个工具,一种物件。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同一种东西,到了如今却成了大多数人眼里的香饽饽呢?为什么就这样一东西,足以让那么多人心甘情愿的拿出几代人积蓄再透支未来几十年的购买力去购置城市里的一个小角落,美其名曰,城市人。经过不少日日夜夜的苦思冥想,我想到了大概的集中可能的原因,今天来分析其中的一个。
作为农村出生的孩子都明白,从事耕作的农民(尤其是传统农业生产地区)真的是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这片土地上面,任你曾经有多么的风华正茂,任你的体格有多么健壮,只要经年累月的从事这种高强度的农业生产作业,一般念过六十以后,身体的状况会随着年岁逐增而愈加的感到力不从心。作为中国传统的农民来说,不像城市人,也没有退休这一说,那就有人问了,那他们的劳作生涯啥时候是个头呢?哎!是啊,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其实作为农村人,大家都明白,对于家境不太好的农村家庭,农耕生涯到头的那天其实也就是他们真的干不动的那天啊!他们哪里来的退休生活啊?他们没有退休后的旅游生活,他们甚至连这样的想法和奢望都不曾有过,他们能想到的是什么时候能够停下来歇歇,喝上一壶粗茶,找几个同龄的人做下来聊聊过去,回忆过往的生活,年过半百的人相聚一堂,欢笑一场,也是人生的好时节了吧。想想真的是好苦的一生啊,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再苦不能苦孩子”,所有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摆脱作为农耕人的命运,他们不惜一切的想让自己的孩子离开这个自己待了一辈子的地方,他们愿意拿出那一辈子用辛劳汗水换来的一张张钱币去换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甚至不惜贴进自己的养老的本。同样是农村的孩子,我很感动,但更多的是心酸与无奈。我觉得我们中国的父母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也太重了,尤其是农村的父亲母亲们,是什么让你们如此麻木,竟麻木到不知疲倦,麻木到光着手脚竟感觉不到隆冬冰冻三尺的严寒和盛夏田间蒸笼似的酷暑,麻木到连晚年的生活该怎么过都从未想过..........
农民买房,其实并不是他们有多么喜欢城市里鸽子笼似的那点空间,他们似乎只是想着用买房来让自己的孩子可以换一种活法,换一种没有那么苦、那么酸的人生。
但是我想说,在城里买了房就真的改变命运了吗?如果是,那些仍在农村进行体力劳动的农耕人怎么办,他们的命运又该由谁来改变呢?其实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农村,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身上的包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硬要把两代人的命运永远的拧在一起,就可能导致一代人受苦受累,一代人永远地背上亏欠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