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读后感
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朱西洋
本周学习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文集》中的“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是陶行知先生“乡村教育”理论的重要命题。
陶行知先生在文中开篇就向我们介绍到“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都讲究“读书改变命运”;虽然现在的教育环境不再大力强调这个教育观念,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的乡村孩子来说,改变命运的最便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读书。由此可见,地方教育和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出生在农村的我对于乡村教育环境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义务教育阶段基本都是在乡村完成的。记忆中的就读小学就在本村,校舍是破旧不堪的,教室是几排低矮的瓦房,学校大门就是简单的栅栏,门卫是一个年龄偏大的老爷爷,每当上课下课时都是敲响一个钟(听说是用废弃的炮弹改造的)。每天上学都是几个小伙伴一起结伴上学,路过一个小树林时候偶尔还会听到啄木鸟的声音,到教室后一盏昏暗的灯泡下开始了我们一天的学习,如果停电了,那我们就自己带蜡烛或者自制“蜡烛”(将剩余的小蜡烛头放入酒盅里,点燃照明);记忆最深的是我们学校的操场,跑道是一个200米左右的碳渣跑道,记得我们体育训练的时候,大家都想跑在最前面,因为当我们跑过的时候身后是“狼烟四起”,当时我们还戏称跑在后面的同学是“吸尘器”。那时候我们的老师是朴实、纯真、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后来上大学,偶然路过旧学校,早已是“人去楼空”。后来,从父母口中得知我们当年的学校已经不用了,全镇的学生都会集合在镇中心小学,每天都有校车接送,不再需要我们“摸黑”上学了。后来我们去了新校区,一进校门,不禁为校园文化建设而赞叹:宽大鸿伟的校门,别致优雅的亭子,干净美丽的校园,整齐有序的教室,醒目别致的宣传栏,青葱翠绿的风景树,长长的文化长廊……果然使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校园真美啊!高大建筑物墙壁上悬挂着醒目的大字: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特色鲜明。教室班级走廊上悬挂着名人画像及至理名言,走进这样的校园,仿佛踏进知识的海洋,校园环境处处育人,时时育人。我们还特地去操场看了下,现在的操场很气派,400米标准跑道,室内篮球馆,兵乓球馆等一应俱全,恰巧看见有十几个学生在操场上体育课。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虽然我们不能做到张老师那样拖着病体忘我工作,但是我们也可以一心一意将孩子教育优秀,为孩子的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