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远古时代,说唱已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西藏民众中流传。一些说唱艺人通过这种艺术形式,述说他们的生活,抒发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说唱内容除了各类故事、叙述历史等之外,甚至连生产、生活经验也在说唱中传授。藏族说唱的形式比较多,主要有“仲”、“仲勒”、“古尔勒”、“堆巴”、“谐巴”、“喇嘛嘛呢”和“折嘎”等。
一、说唱艺术
“折嘎”是藏区特有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西藏地区及青海、四川等省的藏族聚居地区,多出现在恭贺、祝愿的喜庆场合,如过年、婚礼、祝寿和乔迁等。该形式形成于公元8世纪,原为藏传佛教中用来驱邪镇魔、恭祝吉祥的一项宗教仪式,后来发展为民间说唱艺术。“折”,藏语意为果实;“嘎”,藏语意为洁白;“折嘎”,可译为“洁白的果实”或“吉祥的果实”。
折嘎的演唱形式比较自由,表演场地也不受限制。演唱者一般手捧盛满糌粑等五谷的托盘,在牛角胡或六弦琴的伴奏下进行演唱。演唱中也有一些舞蹈,但舞蹈动作幅度不大。折嘎艺人的道具,除五色粮食和毡制面具外,还有木棒、牛角胡、泥塑人等。
演唱曲调主要分快板和慢板两种。在开始表演时,总是先要来一段开场白。向大家描述自己的打扮,告知听众他从何地而来,经历过一些什么事情等。接着话题将逐渐进入正题。善于言辞的艺人侃侃而谈,时而述说藏族悠久的历史,时而讲述佛法的传播过程等。但是必须的内容是根据演出对象即兴编词演唱,其内容多为歌颂山寨美丽的景色,赞美寺院的金碧辉煌,或歌颂官员的功德,或夸奖主人的富有与大方等。
专门针对格萨尔王的民间说唱称为岭仲,在藏族说唱艺术中已成为一个专门的说唱门类。它是西藏地区一种古老的曲艺艺术,表演中以牛角琴伴奏,采“一曲多变”式的专用曲调演唱,唱中穿插说白,有时还配以图画讲解。
岭仲刻画了上百个人物,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十分鲜明,形象栩栩如生,故事富有神话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让整部说唱史诗成为一部集史学、美学、语言学和演唱艺术于一身的巨著。
岭仲说唱艺人一般较少有专门的服装和道具,他们一般头戴特制的帽子,帽子上插有羽毛。乐器主要有六弦琴、牛角琴和手摇小铃鼓等。演唱中的音乐旋律,多采用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勒”体民歌形式,曲调平稳、流畅,多为两个或四个乐句。整个演唱有叙述,有唱段,唱词中大量地运用了民间流行的歌谣、谚语和格言等。格萨尔民间说唱艺人的道具很少,但帽子是必备的。说唱帽从外部表现形态来看,是一种造型美和装饰美的和谐统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造成悠长的意境,可引起人们的联想共鸣。
二、说唱艺人
说唱艺人藏语称为“仲堪”(也有叫“仲巴”的)。说唱艺人,其实就相当于古代的说书先生,藏族的说唱艺人将故事用边说边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说唱艺人有7类,第一类是神授艺人,如已故的扎巴老人和青海著名艺人才让旺堆等。这类艺人大都一字不识,却说唱技艺超人,才华横溢。第二类是撰写艺人。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也是靠一种无形的力量,一旦撰写开来便不由自主洋洋洒洒地写下去,在写时可以不假思索,不仅错别字极少,语言优美,而且结构清晰,内容新颖。三类是圆光艺人。他们借助铜镜或盛满青稞的盘子,或看着一张白纸、盛水的碗等说唱,离开了这些物什便不会说唱。四类是吟诵艺人。这一类艺人是后天的喜好使得他们选择了说唱。他们从小学习藏文,刻苦学习格萨尔王的故事,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一般会讲一两部或一些片断。五类是闻知说唱艺人。即指那种通过听别人说或是诵读史诗刻本便具备说唱能力的人,这一类艺人只能说唱几部史诗。六类是传承艺人。家中祖上有人将所掌握的史诗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分口耳相传和抄本传承。七类是掘藏艺人。这一类艺人很少,多为宁玛派僧侣。他们依靠自己的缘分挖出前人埋藏在地洞、岩洞等地的《格萨尔王传》,再说唱给民众。
在七类说唱艺人中,以“神授艺人”最为神奇,有点令人匪夷所思。“神授艺人”多自称在童年时做过梦,之后生病,并在梦中曾得到神或格萨尔大王的旨意,病中或病愈后又经喇嘛念经祈祷,得以开启说唱格萨尔的智门,从此便会说唱了。